新加坡2月首輪擁車證成交價全面漲
中小車組締六年新高!
其中,中小型車組自2015年以來首次突破6萬水平,漲了2863元,報6萬零761元。
大型車組漲幅最大,起4101元,達到8萬6102元。
公開組也大漲將近3089元,報8萬7000元。
摩托車組的成價再創新高,報1萬零10元,起10元。
貨車和巴士組上揚1000元,報約4萬4000元。
另外,陸交局說,新加坡土地有限,而隨著新加坡地鐵線等公共運輸基礎設施不斷擴大和改進,當局決定讓中小型和大型車組,以及摩托車組維持零增長率。貨車與巴士組則維持在0.25%的增長率,直到2025年1月底。
希望20年內汰換燃油機動車
國際能源署指出,全球必須在2030年之前,將至少20%的陸路交通工具換成電力驅動,以及全球軌道運輸電氣化,才有助於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
因此,制定政策措施推動人們使用潔凈能源車輛是大勢所趨。世界很多國家已訂立目標,在本世紀中之前淘汰燃油車輛,其中,荷蘭和挪威要在五年後禁止銷售新燃油車,歐洲汽車生產大國德國的目標是2030年、英國2035年、法國2040年、日本豐田要在2050年停售燃油車。換言之,內燃式引擎車輛會越來越少,現在制定政策汰換本地燃油車輛是適時的決策。
新加坡政府希望到了2040年,所有車輛都已經轉用更清潔、低排放的能源,淘汰所有內燃式引擎車輛,由混合動力及電動車取代。使用以電力代替汽油的是電動車,是新時代首選,零排放、低消耗、構造簡單、綠色環保。

目前,電動車不為多數消費者考慮的一大制約,是充電設施的數量和充電效率。一些先行國家目前已面對充電設施建設趕不上電動車增長速度的問題,例如在美國,越來越多電動車須大排長龍等待充電。為此,新加坡政府將在10年內將充電點增加到2萬8000個,以滿足需求。這方面的充電科技發展也須跟上,若每輛車需時30分鐘或一小時充電,也不是有效率的做法。
若政策和科技無法吸引人們購買電動車,則對充電設施的投資興趣也不會高。如何做到全盤規劃,各種條件具備,所有環節相輔相成,以便在20年內實現長期願景,也很關鍵。同時,政府也將帶頭逐步採購和使用清潔能源的車輛,推出商用車減排稅務計劃,鼓勵消費者選購廢氣排放量較低的輕型貨車車款,進而改善空氣素質。
新加坡迎難而上淘汰燃油車
新加坡政府能訂立這個長期願景,也是因為新加坡正穩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本地總能源的比重。過去新加坡沒有優惠政策鼓勵人們購買電動車,原因是本地能源結構以天然氣發電為主,電動車充電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比燃油車還多,所以四年前發生過車主進口二手特斯拉,須繳付1萬5000元排碳附加費的特例。
新加坡如今已制定能源「四大開關」的政策,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所以即使未來電動車增加,也不一定會大幅度提高新加坡的整體碳足跡。

更重要的是,未來20年公共運輸基礎設施會進一步完善,到時絕大多數人走出家門不到10分鐘就有地鐵站,共用汽車高度普及化,甚至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足以提供「隨需而至」的載客服務,這些發展都有助於抑制人們擁車及用車的慾望。
另一個變化是現在不少年輕一代的環保思維更強烈,對於擁車象徵身份的思維也日漸薄弱,出門多數選擇乘搭公共運輸。近年來汽車增長率從2018年2月起削減至零,擁車證供應減少,成交價格卻出現走低趨勢,或許反映了放棄擁車的人漸多。未來繼續加大對下一代的宣傳和教育,改變他們的出行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我們的整體碳足跡。
油電混合動力車2000年登陸新加坡,在過去20年多數時候沒有優惠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到2019年只有4萬6000多輛,占整體97萬3000多輛機動車的4.75%。要在下一個20年把95%車輛換成節能車,任務可想而知極其艱巨。
新加坡政府也許須設定一些階段性的硬指標,例如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或者在某個時間點須將燃油車比率降至某個水平,按部就班實現上述的長期願景,或許會比較容易。
並且,考慮到電動車維修成本相對較低,充電費比燃油費低,所以長期擁車成本也許比燃油車更划算,對消費者來說有一定吸引力。接受新加坡本地媒體採訪的車商認為,目前市面上的電動車款有限,難滿足買家需求。在預算案中宣布的高達2萬元電動車附加註冊費優惠措施,難以帶動新加坡人購物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