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名13歲的中一女學生艾麗莎(化名)對有獎遊戲機情有獨鍾,每月會去遊戲廳玩五次。
每次逗留長達兩小時,月花費高達2500元新幣。這些費用均由她的母親提供。

艾麗莎表示,雖然通過網絡購買遊戲所得的玩具獎品更為便宜,但通過遊戲贏得獎品帶來的成就感卻是無可替代的。
新加坡心理輔導中心的主輔導員指出,涉及運氣成分的遊戲更容易讓人產生依賴,玩家會產生強烈的贏獎心態。他還提到,當遊戲機發放獎券時,會激發人體內愉悅的荷爾蒙分泌,產生類似於服藥的效果,從而增加上癮的風險。

飛躍社區服務中心的創辦人及資深顧問凌展輝表示,多人同行到遊戲廳,彼此之間的競爭也可能引發強烈的刺激感。
他認為,是否容易上癮還與獎品的價值有關,價值較高的獎品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讓人產生賭博的心態。

新加坡內政部透露,已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遊戲涉及運氣成分,一些遊戲甚至提供手機、電子遊戲機等價值較高的獎品,這可能增加年輕兒童等較弱勢群體成癮的風險。
為此,從2024年3月1日起,當局將對遊戲廳的獎品加以限制,獎品價值不得超過100元新幣,業者不得派發現金或與現金等值的禮券,玩家也不得將贏得的獎品賣回給業者。

這一措施旨在減少年輕人對有獎遊戲的依賴,保護他們免受潛在的心理和經濟風險。同時,也提醒家長和監護人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沉迷於遊戲。

家長是否應該管理孩子在遊戲上的花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遊戲已成為許多孩子的主要娛樂方式,而遊戲內的消費也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的管理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論點:
家長的管理&引導
教育價值觀:家長有責任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了解金錢的價值和重要性。通過管理孩子在遊戲上的花費,家長可以教育孩子理智消費,避免盲目追求虛擬物品,培養他們的消費觀念和財商。
防止沉迷:過度的遊戲消費可能導致孩子沉迷於遊戲,影響學習和生活。家長應該設定合理的花費限制,防止孩子因追求遊戲內的虛擬成就而忽略現實生活的責任和義務。
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未成年人可能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遊戲內購物的誘惑。家長的監管可以保護孩子免受不適當的商業策略和潛在的經濟風險。
培養責任感:通過合理的管理和引導,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責任心,讓他們了解每一筆消費都應該經過深思熟慮,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平衡娛樂和責任: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適度的遊戲消費是可以接受的。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在娛樂和學習、生活責任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完全禁止遊戲消費。
尊重個體差異:同時,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避免過度干預,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探索和學習。
綜上所述,家長確實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引導孩子在遊戲上的花費,但這種管理應該是理智和尊重的,旨在保護孩子的權益,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簡單的限制和禁止。
如果孩子想買最新的 iPhone,你給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