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最怕的五件事是什麼?
不著急,且聽眼哥細細道來。
大街小巷的Yam Sing,Heng Ong Huat!
先從過年說起。
這幾天,新加坡大街小巷經常聽到人們大聲吆喝「Yam Sing」! 「Heng ah! Ong ah! Huat ah!」
都在喊啥啊?英語不像英語,華語不像華語......
經常聽到人說,新加坡人講的英語叫Singlish——把英語English的「E」換成代表新加坡Singapore的「S」,就成了獨特的Singlish,也就是「新加坡式」英語。
那麼,什麼是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李光耀、李顯龍講的也是Singlish嗎?是不是每個新加坡人講的英語都是Singlish?
當然不是。即便帶口音,就像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李光耀就曾經嫌他閩南語口音重,但從他口裡說出來的,是語法、詞彙正確的英語,並不是Singlish。
帶口音本身不是問題,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講的英語都帶口音,哪怕倫敦以外地區的英國人,也並不一定說倫敦腔英語。如果純粹以「帶口音」來界定,連美國英語、英國其他地區英語都不標準。
什麼是Singlish?
那麼,什麼才是「Singlish」?我的看法是,由於受到本地其他語言的影響(有人說是「污染」),在「英語」當中,出現詞彙、語法轉換,以致說出來的話與標準英語差別甚遠,甚至只有本地人才聽得懂,那才是Singlish。
在新加坡,對Singlish的形成產生最大影響的,主要是漢語方言和馬來語,當然,也有一些是印度淡米爾語的影響,但不多。
在漢語方言當中,對Singlish影響最大的,大概就是閩南語。
閩南語一度是新加坡「國語」
原因很簡單,在早年的新加坡社會,最廣為通行的語言並不是英語,也不是華語/普通話,而是閩南語。
這主要是新加坡華人以閩南方言社群為最大社群,排第二的潮汕社群,其實用語也屬於閩南語的次方言。這兩個社群合起來,占了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六成左右,對新加坡社會乃至用語影響深遠,是意料中事。
每年八月,新加坡總理都要進行國慶群眾大會,這是新加坡每年最重要的政治演說,沒有「之一」。
李顯龍的國慶群眾大會,親自用馬來語、華語/普通話、英語進行。但,李光耀在早年,六七十年代,雖然也用馬來語和英語,但基本不用華語/普通話,而是用閩南語。從這個例子就可以見到閩南語在早年新加坡社會的重要性。
好了,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例子,看看Singlish當中有哪些是閩南語。

Lim jiu bojio
「lim jiu」是閩南語「飲酒」,「bojio」也是閩南語,「sai」是閩南語,「kena」是馬來語,是「打中」、「擊中」的意思。
這一整句,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去喝酒也沒邀(我),屎人一個!」

Mai tu liao(賣塗料????)
「mai tu liao」是閩南語。
整句話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快啦,不要拖延了」。

在街邊停車,沒繳停車費,被稽查員開罰單。如果自己是司機,就會感嘆一聲:「Auntie lai liao, jialat liao」
「Auntie」是英語,即「大媽」之意。由於大多數停車稽查員是中年女性,所以用「Auntie」為代稱。
「jialat」是閩南語,字面意義是「吃力」,引申為「糟糕」。
這句話的意思是:「稽查員來了,糟糕了」。
不過,同樣個場景,但是自己不是司機,被開罰單的是別人的車,那麼感嘆就不一樣了:「Auntie lai liao, ho say liao」。

「Ho say」是閩南語,大概可以寫為「好勢」,與「paisay歹勢」相反。「好勢」的意思大概等於「好的發展」。
因此,這句話「Auntie lai liao, ho say liao」可以翻譯為「稽查員來了,太好了」。
幸災樂禍。呵呵。
Paisay! Paisay!
跟「好勢」對立的是「歹勢」,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paisay」,有幾層意思,包括「抱歉」「不好意思」「靦腆」等等。

「Sorry, bad traffic jam, I will be late for ten mins, paisay!」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抱歉啊,堵車堵死了,我會晚到十分鐘,不好意思!」
Sibei Sian!
再看這個例子:

老闆命令周末加班,只能感嘆:「weekend also kena OT, sibei sian」。
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周末也得加班,非常鬱悶。
Chiong!

工作進度不行,老闆來催促,說:You had better chiong, otherwise you surely miss the deadline.
「chiong」是閩南語,「沖」,也就是「衝刺」的意思。整句話翻譯為:你最好趕緊衝刺,否則肯定要誤了期限。
Bochap!

同樣在職場,有個懶漢,整天偷懶、摸魚。老闆說:You so bochap, how to give you bonus?
「bochap」是閩南語,字面意思是「不理睬」「不聞不問」,引申為「不主動」。整句話可以翻譯為「你這麼懶,怎麼給你獎金?」
Cheem

上課時,老師教的內容聽不懂,說:「Today’s lecture very cheem, I catch no ball.」
「Cheem」是閩南語,「深」;「catch no ball」是「掠無球」,也就是「抓不到球」,可以想像兩人在玩球,對面一人把球拋過來,你抓不到,失手。
整句話可以翻譯為「今天的課很深奧,我聽不懂」。
據說,「掠無球」是新馬一帶的說法,在閩南老家並不存在這個詞組。
Kaypoh

鄰居家裡吵架,你很好奇,跟家裡人討論起來對方在吵什麼。這時,家裡人說「That’s their family problem, why you so kaypoh?」
「kaypoh」是閩南語,字面意思是「牙婆」,一說「家婆」,由於舊時候中老年婦女在家無所事事,牙婆甚至販賣人口,因此喜歡家長里短打聽各種鄰里小是非,因此,「牙/家婆」引申為「多管閒事」。
這句話可以翻譯為「這是他們的家事,你這麼愛多管閒事幹嘛?」
Siao
再看看下面這個:

某人到餐館,點了很多菜。友人說:「Siao, how are you going to eat five burgers in one go?」
「Siao」是閩南語,意思是「瘋」。整句話意思是:瘋了嗎?你怎麼可能一口氣吃完五個漢堡?」
Swee
閩南語當中,單音節的詞也有一些,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我男朋友願意給我辦個生日趴,swee lah。」
「Swee」是閩南語,「美」的意思。「lah」是語氣詞。
整句話的意思是:我男朋友願意給我辦個生日趴,美事一樁!
反過來,可以用「buay swee」(不美)來造句,例如:「你生日趴請了這麼多人,就是沒請我,buay swee lah」——「不美啦」,意思就是「你TM太不夠朋友了」。
大家猜,「swee」這個詞在什麼場合用得最多?
對了,就是在運動比賽中,比如男足進了個漂亮的球,球迷大喊:Swee lah!」
如果丟球了呢?很容易——kena sai!
忘了「kena sai」這個詞組什麼意思的,答案請上樓翻。
喜歡用疊字詞組
閩南語喜歡用疊字詞,比如:

兩個月前,我在路上碰巧聽到兩個馬來女子在對話,其中一個說「no worry, tomorrow zun zun 7am I will be there.」
「zun zun」是閩南語,意思是「準時」,但用了疊字,「准准」。整句話意思是「不必擔心,明早七點我準時到」。
新加坡人最怕的五件事
好了,現在來說說新加坡人最怕的五件事——閩南語稱為「五驚」,簡稱「5K」。

第一K:kiasu

蘋果推出新款手機,很多人前去排隊。有人埋怨「So early you go queue up? So kiasu ah!」
「kiasu」是閩南語,「驚輸」「怕輸」。不用多解釋了吧?

(排隊進餐館的人群。圖源:新加坡眼)
第二K:kia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