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國際大規模研究顯示,高達三分之一的冠病病患在確診的六個月內,出現神經或精神疾病,數據相當驚人。這項研究的對象多為美國人,新加坡的情況有什麼不一樣?

zaobao.sg找了針對新加坡冠病病患進行研究的腦神經疾病調查報告,也訪問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的心理醫生,帶你了解冠病病毒對新加坡病患的神經和精神影響。
冠病病情越嚴重 患神經疾病機會越大
學術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在4月6日刊登一項報告,研究人員分析主要來自美國的23萬6379名冠病病患的電子健康記錄,嘗試了解這些病患在感染冠病的六個月後,是否出現14種神經(neurological)或精神(psychiatric)問題,例如顱內出血、缺血性中風、失智症、焦慮症和精神障礙等。
研究發現,高達三分之一(33.62%)的病患出現了至少一種神經或精神問題,12.84%是人生中首次被診斷有這類問題。冠病病情越嚴重的病患,產生神經或精神問題的機率就更高,進入加護病房的冠病病患當中,近半(46.42%)在六個月後出現至少其中一種問題。
患上精神問題的機率比患上神經疾病高,有17.39%的患者得焦慮症,13.66%的患者出現情緒障礙。相比之下,有2.1%的患者有缺血性中風,另有2.85%診斷出現與神經、神經根、神經叢相關的障礙。
新加坡有39人因冠病引發神經疾病 五人丟命
國際的情況如此,那新加坡是否也一樣?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針對4萬7572名在去年3月至7月感染冠病的病例進行調查,結果找出了90名出現神經問題的病例。詳細檢查後,院方斷定其中39人的神經疾病與冠病有關,其餘的有可能在感染冠病前就曾經有類似神經問題。
39人出現神經問題聽起來不少,但其實只占4萬多名病例的0.08%,遠低於國際水平。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烏瑪帕迪(Umapathi Thirgnanam)告訴zaobao.sg,新加坡出現相對少的神經疾病患者,主要因為新加坡多數病例是年輕健康的男性,感染冠病時不是症狀輕微就是完全無症狀。
這39人主要出現六種神經疾病:缺血性腦中風(16起)或小中風(3起)、自主神經異常(4起)、腦靜脈血栓(4起)、腦炎(4起)、腦出血(2起),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7起)。一名病患可能出現超過一種神經疾病。
根據這項調查報告,這39人當中有5人最終丟命。雖然這些疾病聽起來都相當嚴重,但並非所有都出現在重症患者身上。拿缺血性腦中風和小中風病例為例,19人當中就有12人(63.9%)感染冠病後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他們反而是因為出現中風跡象入院,檢測後才發現感染了冠病。出現腦靜脈血栓的4起病例,其中兩起也無症狀。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顧問醫生許詩敏解釋,冠病病毒或許會導致血管發炎和內皮功能障礙,造成血管縮小。她說,最常見與冠病相關的腦神經問題,都與腦血管相關。
有些神經問題在患病的短短几天后就浮現,一些則過了幾個星期後才出現。例如,腦靜脈血栓患者多數在兩天內就出現此問題,中風的病例則在中位數34天後才出現中風問題。
新加坡患者也出現精神問題 但相關調查和數據不多
除了腦神經疾病,新加坡患者也出現精神疾病,但目前暫無相關數據。
zaobao.sg訪問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心理醫療科部門徐子健顧問醫生,他透露國大醫院醫生就有碰到出現焦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食慾變化等問題的冠病病患。但他指出,新加坡這方面的病例應該不比國外來得高,因為新加坡醫療系統相對完善。
徐子健說:「不論什麼國家,病毒對患者身體或腦部造成的影響應該相差不遠,但因為在新加坡每一名病患相對而言能獲得更多的醫療資源,更完善的治療降低了病毒造成的影響。」
問及新加坡是否有相關的調查或數據,徐子健表示目前為止似乎沒聽說有類似與冠病和心理健康有關的調查。據了解,心理衛生學院也沒有相關調查。
徐子健坦承,要在新加坡展開類似研究會比較困難,因為這須長時間追蹤患者,多數病患的參加意願也不高,特別是康復後只想儘快投入工作的客工。客工占新加坡冠病病例的九成。
此外,人們對心理健康等問題的了解和意識不高,所以不一定會尋求專業幫助。「一些患者可能變得抑鬱,但不把它當一回事,認為這是正常反應或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心理健康問題。除非因家人擔心而去看心理醫生,或是自己覺得情況已嚴重到必須尋求幫助,要不然醫生也不會知道病患有心理問題。」
至於冠病為何會導致精神問題,這其中可分為直接因病毒引起的,也有環境因素造成的。徐子健說,冠病可能使病患出現認知障礙、記憶衰退、專注力無法集中等,這些都會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隨之而來的不安與恐懼,都可能引發焦慮症或抑鬱症。
與此同時,患者若擔心工作不保、缺乏社會支援、或因患病而被親友疏遠,這些環境因素也可能打擊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病毒本身沒有太大關聯。
記者:李熙愛
製圖:白羽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