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桌面」設計的餐桌,是直接將食客捧餐的托盤轉換為「移動桌面」,用餐後歸還托盤和餐具,根本無須清潔「桌面」。(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小販中心餐桌的整潔問題花了N年時間都未能完全解決。
政府從苦口婆心教導大家「吃完食物要自己清理桌面再把托盤歸還回去」、到通過獎勵來培養國人的自覺性,再到執法人員好言相勸,最終還是亮出了終極絕招,用罰款來讓大家改掉陋習。
一上升到罰款這個境界,絕大多數的國人一定會乖乖守秩序。該措施實行了兩年,托盤和餐具歸還率的確大大提升了。2022年12月,咖啡店和食閣的的托盤和餐具平均回收率保持在90%。
不過托盤和餐具歸還了,不代表餐桌就乾淨了。
留在桌面上的湯汁、骨頭、食物殘渣以及「包」著鼻涕和擦過嘴巴的紙巾比比皆是。(溫馨提醒,這是違法的,歸還托盤和餐具包括清理餐桌)
於是,我國從這個月起(6月1日)懲罰升級。舉凡在小販中心、咖啡店和食閣用餐後,未自行歸還餐具的公眾,將面對更嚴厲的執法行動。初犯者不僅會接到口頭提醒,還會收到書面警告,重犯者則將接到罰單或被控上庭。
有讀者因此投函給《聯合早報》的交流站,為當局支招改善桌面骯髒的情況。
這非常有創意的讀者,建議把小販中心的桌子都換成無桌面的框架設計。
他更配上了「構思圖」,認真地介紹說,框架會設計成可以讓托盤容易放下和取出,食客依舊自己拿著托盤領取購買的食物,來到座位後,把托盤放到支撐架上,瞬間就成了用餐的桌面。
用餐時不小心濺出的湯汁或食物殘渣,都會留在托盤上的範圍。用餐後,只要拿起托盤歸還到收集處,清潔工就無需清潔桌面。
這樣一來解決了桌面髒亂的問題又能節省人手,順道解決了清潔人力資源短缺的難題。

聯合早報《交流站》6月13日刊登了林德義讀者的創意建議。
有趣的是,這個看起來好像「行不通」的建議,竟然在線上和線下都引發熱烈的討論。可見,國人都非常關注並且迫切想要解決小販中心的清潔衛生問題。
一撥人認為,這是個削足適履的奇葩建議,提出的讀者本末倒置,更調侃《聯合早報》竟然刊登這樣的建議,認為不清理桌面的問題關鍵在於國人的素質和心態,以及缺乏自覺性。

2023年6月1日是歸還托盤條例加強執法行動首日,公眾用餐後不歸還托盤餐將面臨更嚴厲處分。(聯合早報)
另一撥人則專注於吐槽這個「框架桌面」的設計,指出它的不可行之處。 有網民擔心湯汁濺到鐵架上、或食物卡在上面,不僅更難也更花時間清理,也許會更浪費人手。
一些則指出,沒了桌面後,日後只買飲料不吃食物,也得拿托盤;如果點菜吃煮炒,還得先拿托盤「鋪」桌面,而且不能點太多道菜,因為托盤的邊緣擺放空間有限,放不下太多盤碗;如果父母要和孩子分享食物,不僅得拿多一份餐具,如今還得多拿托盤。
不少網民嘆說,如果採用這種設計,吃一頓家常便飯會變得更困難。 有網民問道,全島有近120個小販中心,如果要換掉全部桌子,這筆錢值得花嗎? 有些更直言這個「框架」毫無美感,難以想像在小販中心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爛銅爛鐵」。
還有人指出,目前的托盤清理方法,通常只是把托盤上的食物殘渣倒走,再用一條布抹一遍,就再次讓下一名食客使用。
每每想到上面擺過沾了口水的骨頭、包著鼻涕的紙巾,抹布洗凈的頻率不明,而且一些真的很骯髒而且有異味,就覺得很噁心。
很多人也因為這些原因,往往用托盤領取購買的食物後,就把它擺到一旁,否則對著髒髒的它無法吃得下飯。
如果現在要把托盤當桌面,恐怕要先改變托盤的負面形象,清理的方式須升級並加入消毒這一環節,還得採用統一大小的托盤。
好笑的是,這個設計竟讓有些人苦惱日後在小販中心該如何霸位?他們擔心沒了桌面就不能放紙巾占位。然後竟然還有網民煞有其事提出替代方案說:別擔心,還能放在凳子上,或者用雨傘掛到鐵架上。
最後,當然還有一票人支持這個無桌面的餐桌設計。
聯合早報《交流站》是在6月13日刊登了林德義讀者的創意建議。四天後,就有另外兩名讀者投函回應,讚揚他破舊立新,所提出的建議好處多過局限,既能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又能解決鳥患問題,甚至還能杜絕高峰時期的霸位問題,或許還真能受用不盡,希望有關當局能認真考慮、付諸實行。

聯合早報《交流站》6月17日刊登了良民讀者對「無桌面餐桌」的回覆。
弔詭的是,大家如此想解決的餐桌清潔衛生問題,最有效也最萬全的方法,從來都不在於改善硬體設施,而在於大家自發自覺地發揮公德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