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本地有越來越多異族同胞做起華族美食,開華人煮炒檔、賣魚圓面、賣雲吞麵等,形成一股熱潮。
起初,國人對這些異族同胞做華人美食都會投以異樣的眼光,但後來日子久了,加上手藝出色、廚藝到家,他們都獲得了廣大老饕和食客的認可。
「小黑」累計27年煮炒經驗
在宏茂橋5道第603座,有一家新開的煮炒檔,掌廚的頭手不是華人,而是印族男子德衛(Devid)。店裡的熟客和員工都管他叫「小黑」。
德衛從小被華族家庭領養,所以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他從12歲起就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煮炒檔打工,2002年來到新加坡闖事業,一切都從最基本的洗碗、切菜做起。德衛在新馬不同煮炒檔累計了27年的經驗後,終於在今年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煮炒檔「小黑金鍋氣海鮮」。
德衛受訪時表示,他是得到了妻子的鼓勵後,才敢於挑戰自己,對不同的菜色進行創新,並有了創業的想法。

德衛終於在今年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煮炒檔。圖:周恩綺
德衛說:「認識我老婆後,我會比較大膽,因為她鼓勵我去開自己的檔口,並擔任頭手。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只能做二手。老婆鼓勵後,我覺得不管什麼人,只要認真對待食物,終有一天會出頭的。」
因熟悉本地人的口味,德衛常常在他的經典菜肴中創新廚藝,加入自己的特色。
「小黑金鍋氣海鮮」的招牌菜肴,有辣椒螃蟹、黑胡椒螃蟹、咖喱魚頭爐等等。德衛表示,檔口一天能賣螃蟹多達100隻。
德衛透露,將來希望有機會能生產自己的醬料,讓更多人能嘗到他的手藝。

小黑擔任頭手,親自烹煮華族美食。圖:周恩綺
獲老闆信任幫看顧雲吞麵店
38歲的印族同胞阿里福(Aliff),在如切的一間雲吞麵館「飛飛雲吞麵」工作了16年。
阿里福當初應聘時,感覺老闆並不是很信任他,質疑為什麼會有一個印度人想要來做華族美食。可是阿里福說,老闆還是帶他到工廠,耐心地教導他,傳授烹飪技巧給他。
阿里福表示,煮麵的技巧很講究,自己學了兩年才有信心讓顧客吃自己煮的面。
幾年後,「飛飛雲吞麵」老闆因生體原因,無法到店裡工作,阿里福就一個人處理店裡的所有事物。就在那時候,阿里福得到了老闆的認可,放心讓阿里福看顧店面。老闆只有早上和下午會到店裡,其他時間都由阿里福一個人看顧。

印族同胞阿里福,在「飛飛雲吞麵」工作了16年。圖:周恩綺
阿里福目前除了烹煮一手好的雲吞麵外,還會到工廠做面、做辣椒、做雲吞皮、準備所有材料等。
阿里福說,很多顧客看到他是印度人時,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點餐,他都會用中文回復他們。「沒事,我可以講一點點華語,你要什麼東西你跟我講。雲吞麵要大的小的?你要辣椒還是不要辣椒?我們這裡有炸的雲吞、炸的釀豆腐、油菜、炸的魚餅。」

阿里福有一手煮雲吞麵的好廚藝。圖:周恩綺
印族夫妻檔賣魚圓面
位於大巴窯2巷第116座的「麗娜魚圓面」,是由印族男子季凡和混血妻子麗娜一起經營的。
夫婦之前從事銀行投資和數碼營銷,決定進入餐飲業是因為對美食的熱愛,並希望為保存本地小販美食盡一份力。
在決定要賣什麼美食時,他們先後考慮了自己喜歡的本地美食,包括魚圓面、肉脞面和雞飯。最終,夫妻倆決定賣魚圓面和肉脞面。
季凡受訪時表示,他們的配方是自己在家裡,根據自己的喜好摸索的,沒有人傳授煮麵技巧給他們。

麗娜魚圓面的配方是夫妻兩自己在家裡,根據自己的喜好摸索的。圖:周恩綺

印族男子季凡和混血妻子麗娜一起開檔賣魚圓面。圖:麗娜魚圓面
麗娜說,起初很多顧客認為印族同胞可能不會煮,所以不願意嘗試。
「那時候我們剛開檔,沒有人要吃我們的面,因為他們不相信印度人會煮華人的面。可是,現在顧客吃了我們的面後,他們還會回來,因為他們覺得我們的面有古早味的感覺。」
異族同胞烹煮華族美食,已成為本地的一大特色。在我國多元化的小飯中心和咖啡店,各個族群因美食聚集一堂,有興趣品嘗異族同胞手藝的民眾,不妨到他們的檔口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