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天,有兩個關於新加坡的新聞,一個是現任總理李顯龍宣布退休,還有一個就是新加坡又選出了新總統。
熟悉新加坡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新加坡這個國家真正掌握權力的是總理,也就是李顯龍現在乾的這個活。而總統只是一個的擺設,雖然他名義上也是有一些權力的。
新加坡的這種制度是來自於他曾經的宗主國英國,這種制度叫做「威斯敏斯特體系」,聽名就知道是大英帝國來的。
畢竟,號稱是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是劍橋畢業的,他在設置新加坡制度的時候充分借鑑了英國政體的優點,再結合新加坡的具體情況進行了本地化,使在亞洲的新加坡成為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政體。

這個體系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國家元首是國家的象徵,在英國就是國王,在沒有國王的地方,可以選舉產生元首,比如新加坡。
在這個體制下,真正有行政權力的是總理,但總理並不是選舉直接產生的,而是由在議會中占多數的黨的黨魁或者是聯合政府中占多數的黨的黨魁擔任。
這種制度和美國的總統制和三權分立制度有較大的不同,和德國、義大利等國的議會制也有非常多的不同之處。
新加坡的議會制度和英國議會制度最大的不同是實行一院制。

英國是民主國家,這個沒什麼問題。但關於新加坡到底是不是民主國家,一直是有爭議的。
覺得新加坡是民主國家的人認為,新加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會,而議會的議員是完全通過民眾投票產生的,然後再由議會的多數黨的黨魁來擔任政府首腦,因此,這就是一個完全的民主過程。
並且,新加坡的憲法中允許有反對黨,甚至還規定了議會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反對黨席位,如果選舉中沒有達到這個數字,則要求在選舉中得票較多的反對黨議員依次遞補上來。
而認為新加坡不是民主國家的人覺得,新加坡從建國以來一直是「人民行動黨」這一個黨執政,而且這個黨的黨魁也很少換人,甚至兩屆總理李光耀和李顯龍還是父子兩個,這明顯是有悖於民主原則的。

另外,新加坡的憲法中雖然規定議會議員是選舉產生的,還可以有反對黨,但是由於反對黨只能在網絡和刊物上宣傳自己,不允許進行集會,因此反對黨長期以來沒有正常的生存空間,不能真正起到真正制衡執政黨的作用。
新加坡的議會議員雖然和所有沿用「威斯敏斯特體系」的國家一樣,是選舉產生的,但新加坡有一個獨特的選舉制度,叫做「集選區」。
這個制度規定新加坡某些地方的人在參選國會議員的時候,必須要幾個人組成團隊來參選,其中必須有馬來或者是印度裔的人。

官方的說法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保證少數族裔的人有自己的代表。但很顯然,這樣的制度設計對已經人數眾多的執政黨是有明顯的好處的,而對反對黨來說,這基本上就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門檻。
重要的是,「集選區」的制度事實上並沒有真正起到確保少數族裔有充分代表的作用,因為隨著集選區的不斷擴大,新加坡國會中少數族裔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
更重要的是,「集選區」制度使得不同選民之間投票的權利是不相同的。因為在集選區選民的每一張選票是投給五、六名候選人,而單選區選民的每一張選票只是投給一名候選人。
比如,在單選區里的選民雖然少,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可以針對某一個人投票。在單選區里的候選人顯然就要更認真準備自己的選舉,否則就容易被選下來。

也就是說,在「集選區」的選民想把自己討厭的某個候選人選下去是比較難的。這種制度顯然對人多勢眾、經費充足的執政黨非常有好處。
最後再說說李家父子接班的事。因為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長期握有新加坡的最高權力,因此,新加坡又被人戲稱為:「李家坡」。
不過,要是說李家父子的這種操作就是類似於皇位的繼承,顯然也是有點不公平的。包括新加坡的反對黨在內,在新加坡也很少有人認為李顯龍就是因為是李光耀的兒子才當上總理而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因為李顯龍並不是直接接的李光耀的班,李光耀退休之後,「人民行動黨」選舉李光耀的的副手吳作棟成為黨魁,因此,吳作棟在李光耀之後做了14年總理,在他之後,李顯龍被選成該黨黨魁,才做上了新加坡總理。

吳作棟與李光耀
雖然美國和新加坡的選舉制度完全沒有可比性的,但是和柬埔寨或者是東北亞的某些國家相比,新加坡的這種操作,倒是更有點類似美國的布希家族的父子總統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李顯龍在做了新加坡總理後,一直在致力於擴大反對黨的影響,因此,普遍認為,新加坡現在的反對黨已經比從前有了更大的空間。
新加坡到底是不是民主國家?這是一個無法讓所有人都有滿意答案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參考一下2019年《經濟學人》周報上的說法:新加坡的民主指數在全世界排第66名,屬於有缺陷的民主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