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理公署國家人口及人才署去年發表的《人口簡報》顯示,本地65歲及以上的公民人口占比持續增加,去年達19.1%,2030年預料會進一步上升至24.1%。
新加坡在迎來超老齡化社會之際,社會上的各種基礎設施,除了結合科技與時並進,是否也真正做到讓年長者不被忽略?
其中,本地公交系統就是重要的一環,它不僅要服務每日通勤的上班族,也要讓年長乘客擁有安全且優質的乘車體驗。
據《聯合早報》報道,陸路交通管理局自2021年起,在全島310個人流量高的巴士站分階段安裝新的信息顯示屏,截至去年12月,已有近九成巴士站安裝顯示屏。
顯示屏上除了有即將到站的巴士號碼、巴士還有多久才會到站等信息,也包括巴士沿途經過的地鐵站,巴士服務調整等信息。而且設計上也更一目了然,如使用較大的字體。

有公眾反映,如果巴士站的信息顯示屏有中文,能方便不會英文的老人家。(海峽時報)
一名80歲的乘客受訪時說,她搭巴士時確實會注意顯示屏,以便知道巴士預計到站的時間,但她認為顯示屏有個美中不足之處:
「如果有華文字更好,方便不會英文的老人家。我平時只看自己要等的巴士,其他信息都是英文,我就沒注意。」
「看懂數字就行」 網民不解為何非得提供雙語信息
不少網民看到這則新聞的標題後,就在網上留言區發表不同的看法。
有網民說,巴士站顯示屏最重要的信息,其實是乘客大概還需等多久巴士才會進站,若只是簡單的數字(巴士號碼、候車時間),理應不至於非得翻譯成中文。

也有網民認為,按照這個邏輯,顯示屏是不是必須顯示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才算面面俱到?

另有網民表示,以往在沒有信息顯示屏的時代,巴士不論幾點到站乘客也得耐心等候,現在有了顯示屏卻被要求應顯示華文,讓他無法苟同。

這些網民的意見,也不完全毫無依據。本地許多年長者或許不諳英文,但把信息翻譯成中文,也未必就能讓年長乘客接收到必要的信息。
紅螞蟻建議,提供巴士路線、途經哪些地鐵站等信息固然非常貼心,但相信大部分乘客在乎的是巴士到站時間,以便他們規划行程。
因此,顯示屏如果能從設計上更突出這個信息,簡化一些相對不是那麼重要的信息,相信會讓更多年長乘客受惠。
打造親樂齡公交系統 安全才是最重要考量

公交系統親樂齡與否,有沒有考慮到年長乘客的安全尤為重要。(海峽時報)
雖然巴士站顯示屏上目前只有英文,但本地公交大部分都有多種語言,甚至還有方言。
從2020年起,新加坡公交業者就在部分地鐵站,採用方言廣播安全公告,最先開始這麼做的相信是新捷運。
2020年8月,不少樂齡人士聚集和居住的牛車水,其地鐵站就能聽到以福建話和廣東話播出的信息,主要是提醒年長乘客為了自身安全,在電動扶梯時要緊握扶手。
爾後,新捷運在其他地鐵站也推行相同措施,在華英雙語廣播以外加入方言,確實有其成效。
新捷運發言人說,自推出方言廣播以來,加上對牛車水地鐵站電動扶梯的速度進行調整,電動扶梯上發生的事故有所下滑。

地鐵站掛上電動扶梯安全海報,提醒年長乘客要注意安全。(海峽時報)
另一家業者SMRT也從2022年起,在碧山、歐南園等地鐵站採用方言。
此外,這些地鐵站的台階也張貼黃色線條,並掛上電動扶梯安全海報,提醒年長乘客要注意安全。
看來,公交系統親樂齡與否,用什麼語言是其次,有沒有考慮到年長乘客的安全更至關重要。
除了在公交上設立博愛座,很多巴士車站的基礎設施也變得比較親樂齡。
兩年前,陸交局就宣布推行「改善巴士站基礎設施計劃」。在該計劃下,全島360個巴士站將進行整修,包括撤除巴士站台階、調整路緣高度,以及讓巴士站電燈更明亮。
陸交局也計劃增添更多座位和空間,方便候車的年長者和須以輪椅代步的乘客。
另一方面,當局也從2009年起推行「友善綠人計劃」,讓年長者和殘障者有更多時間(介於3秒至13秒之間)過馬路。
陸交局去年10月宣布,到了2027年第四季,本地將有2500多個人行過道推行這項計劃,主要設在樂齡人口較密集,或年長者和體障者較常出現的地區。

到了2027年第四季,本地將有2500多個人行過道推行「友善綠人計劃」。(聯合早報)
當局在招標文件中就指出:
「新加坡面臨人口老齡化,因此規劃老年人的基礎設施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得不提的是,新加坡在2021年上半年,有103起涉及年長行人的車禍;2022年同期上升至120起;2023年同期則有145起,其主要導因都是亂過馬路。2023年上半年涉及年長行人的致命車禍也上升至17人,遠高於2022年同期的9人。
可見,有了完善的硬體也需要有完善的「心件」來配合。否則當局在硬體上下功夫,年長者看到路上沒車依然亂過馬路,意外還是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