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部代部長蕭振祥表示,接下來五年當局將在距離市區較偏遠的城鎮推動自動駕駛汽車,以改善公共運輸的第一和最後一里路連接。
蕭振祥在上任後首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無論人們是步行或搭乘接駁巴士前往地鐵站,組屋區的第一和最後一里路連接仍做得不夠完善。因此,他接下來五年的工作目標是加強市區和組屋區的公共運輸網絡。
部長說,增加新巴士路線的成本較高,需要聘用和培訓巴士車長、購買巴士和興建車廠,而自動駕駛車輛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蕭振祥說:這些車輛較小,可靈活改變路線,可以是短距離的通勤。他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是補足我國公共運輸系統的重要一環。未來五年,人們將在本地看到更多自動駕駛汽車,政府可能會在組屋區率先試行一些固定路線,以點對點的方式把人們安全的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部長認為,一旦自動駕駛汽車落實,人們也會重新考慮是否有必要買車,進而帶動改變擁車證系統。

蕭振祥(左三)與新捷運巴士車長合影。(圖:Facebook/Jeffrey Siow)
在談到地鐵系統時,部長說,衡量地鐵服務可靠度的地鐵平均無故障行駛公里數已經從2012年的6萬2000公里,增加到目前的將近200萬公里。蕭振祥也會獨自搭地鐵觀察情況,如果發現異樣會及時向相關的負責人提出反饋。
蕭振祥認為,要讓地鐵系統保持韌性就要做到兩個方面,那就是地鐵網路必須相互連接,以及讓乘客量保持在合理的範圍。
部長說,地鐵環線和正在興建的跨島線就能有效的提高不同線路之間的連接性。
部長說,本地的地鐵大多數都是從市中心向外延伸的放射狀線路,但有一條環狀的線路橫穿這些向外延延伸的地鐵線。如果某一段服務出現故障,乘客可以通過這條環線轉換到其他線路,雖然會多花點時間,但不會對出行造成嚴重的影響。
另外,蕭振祥說,除了政府的津貼和乘客支付的車資,整個公共運輸系統仰賴的是一群龐大的巴士車長、地鐵工程師和維修人員等重要的人員,他們的薪金也必須持續上調,因此公眾必須做好車資會持續上漲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