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陳嘉羚)

鏡頭下看公共運輸業者和社會打造關懷通勤文化 攝影師希望啟發人們關愛他人
公共運輸理事會同新加坡攝影學會聯合舉辦攝影展,展出12名攝影師的作品,讓公眾了解各社會機構和學府如何努力打造具包容性的通勤文化。
攝影展今天(26日)起在實利基藝術中心一樓畫廊展出,入場免費。
名為《攝影之益》的展覽,展出超過70張由12名攝影師今年4月參與交通業者Go-Ahead、新捷運、SMRT和易塔通舉辦的活動時,所拍攝的照片。
這些照片包括:巴士車長接受培訓以及如何協助輪椅使用者上下車、中小學生學習通勤關懷文化、如何辨識指示牌和標誌來協助患有失智症乘客的畫面等。
48歲的本地攝影師蔡偉亮負責統籌這次展覽。他說,攝影師從拍攝的數百張照片中篩選出最有意義的71張,希望公眾觀展後能獲得啟發,往後通勤時也能盡微薄之力幫助其他乘客。
「拍攝照片不只是一個畫面,而是要帶出故事內容,現今時代人們每天都很忙碌,很少有人會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幕後功臣正在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我們拍照就是要拍出感覺,呈現出不一樣的故事,讓公眾看了照片能理解。我就是通過參與展覽才意識到我國政府機構、交通業者、學校和民間團體為了打造包容性的交通系統和有關愛的通勤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另一名參展攝影師是黃偉仁。他小時候就對攝影感興趣,但這個興趣愛好一直被擱置,2019年,他重新拾起相機,開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精彩情景。偉仁談到展覽中其中一張作品的構思。
「我捕捉到很多他們在訓練、坐輪椅的乘客等等,如果是普通乘客,他們不會看到這些。其中一張照片是一位患有失智症的年長者正在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就開始觀察,思考如何拍出長者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要兩個人物都是清晰的照片還是一個模糊,一個清晰,我就得看哪一種才能帶出故事。」
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為展覽主持推介儀式時說,人們通勤時不僅僅只是到達目的地,而是同社會共享公共空間。他說,要打造具包容性的社會,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那就是建設基礎設施,很大程度還必須依靠人們散發愛心,建立關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