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擇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及親身經歷聯繫起來的章節深入講解,以親切聊天的方式拉近距離,讓他們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
——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特稿組記者黃小芳

黃小芳(左)和劉智澎準備親手設計和包裝的禮物,鼓勵學生參與問答互動,現場學生踴躍搶答。(來源:聯合早報;蕭紫薇攝)
記者走進校園,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不一樣的新加坡,呈現一堂特別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
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製作的《新加坡前傳》網絡長篇系列,本月25日正式推出。負責平面報道和數碼內容製作的新聞中心特稿組記者黃小芳和劉智澎昨天首次走進校園,為克明小學學生講解系列中的歷史故事,並分享幕後花絮。
克明小學昨日組織160名修讀華文的小六生,利用「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的時間,參與歷時一小時的分享會。兩位記者不僅事先製作好簡明清晰的幻燈片,更準備了親手設計和包裝的小禮物,鼓勵學生參與「有獎問答」,積極與他們互動。
黃小芳介紹,他們選擇《新加坡前傳》系列的其中三章,分別是「新加坡拉的百年興衰」「700年前的生活面貌」,以及與克明小學靠近蔡厝港地理位置相關的「厝港上的甘蜜」。
「我們嘗試選擇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及親身經歷聯繫起來的章節進行深入講解,以親切聊天的方式拉近距離,讓他們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

劉智澎則強調,在計劃分享會時會避免過度準備,因為他們相信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具備一定水準的。「學生在分享會上的反應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踴躍,懂的知識也很多。」
克明小學學生洪紹軒(12歲)在分享會結束後表示,自己一直以來對本地歷史充滿興趣,當他知道《聯合早報》上可以看到歷史系列報道後,便迫不及待上網瀏覽。而記者們生動的講解不僅讓他更深入地理解歷史故事,還學到了一些系列中沒有提到的內容。
「以前種甘蜜的新加坡人,竟然有九成是潮州人,這是新的知識點。」

製作團隊分享幕後故事氣氛更活潑
學校母語部主任官賢耘談到,走進校園分享會講述製作團隊幕後故事,給學生帶來真實感。「老師來講他們會覺得是在上課,製作團隊的分享讓氣氛更活潑,印象更深刻。」
她同時指出,平時在課上講歷史多需藉助視頻材料,但它們的可靠度讓人擔憂,還需自己費時費力刪減查找。
「若有多一些有公信力的機構製作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視頻,自然可為老師授課提供便利。」

《新加坡前傳》校園分享會也是和華文媒體集團屬下學生報合作的活動,克明小學是《大拇指》訂閱學校之一,在該校舉行分享會也是學生報回饋訂閱學校的方式。製作團隊黃小芳和劉智澎今早將前往永康中學,進行第二場校園分享會。
《新加坡前傳》系列通過文字、長篇網絡特製、視頻、動畫,以及3D虛擬博物館等多媒體方式,探索新加坡一貫的歷史敘述之外,也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在西吉阿婆紀念開埠200年之際,鼓勵國人對歷史進行反思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