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曾在新加坡留學的小留學生重新回到新加坡讀書。和她媽媽聊了聊,原來是出來久了,孩子沒法適應國內的教學方式。
這個小孩的爸爸當初是外派來新加坡的,就是中國企業出海,派駐新加坡工作的。順便把老婆孩子接過來,讓孩子在國際學校里讀書。幾年後外派結束,家長就帶著孩子回國了。
小孩從小學就在新加坡讀書,是在全英文環境下學習,已經突破語言障礙期,英文很好了,平時英文脫口而出那種。

但媽媽說,回國後最有爭議的科目就是英語。小孩子覺得英語老師的水平不怎麼地,英語老師認為小孩子就是口語好,語法什麼的差的不行,很多知識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沒有辦法,還是讓媽媽帶著孩子回坡讀書了。
我們明白這是兩國的教育理念衝突所導致的。就拿英語來說吧,國內的英語教學一直是以單詞和語法為主線,閱讀量太低,口語基本上達不到實用程度。而海外是以場景和語感培養為主,單詞和語法等內容都是融入到閱讀和日常語言練習中的。
舉個例子,看下面的兩張圖。

在海外的施工工地經常能看到,海外學生耳濡目染,問他們,他們能脫口而出。但是要他們解釋為什麼用Road work ahead,而不是Road works ahead?為什麼用Works ahead,而不是Work ahead?大多是解釋不清的,會回答大家都這麼用的唄。
國內學生往往會從語法的角度分析,但也會迷惑,他們從小學到work是個不可數名詞,怎麼還用上複數了呢?
兩種教學理念在做筆試考試的時候差別還不明顯,但到了日常溝通、學術交流和小論文撰寫環節,差距就很大了,國內的英語教學弊端就顯現出來了。不知道您有沒有這種感覺,怎麼和外國人說話的時候,老師教的都用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