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解剖用的人體 原來來自鮮為人知的國際「人肉市場」

2023年06月22日   •   9234次閱讀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在每個學期的解剖課開課前,學生都會站在每個「無語良師」的身旁默哀、宣誓。(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剖學是每一名醫學院學生走向臨床工作之前的必修課程,讓學生親睹骨骼、肌肉等人體部位,學習醫學知識,對人體內部結構的教學有很大作用。

但課本上的繪圖和電腦生成的模擬人體再怎麼精細,都無法取代「有血有肉」的人體。

要獲取這些供醫學用途的人體,除了依循各個國家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令,還可以通過一個國際的市場購買。

新加坡

本地供醫學研究的遺體有三個主要來源,包括無人認領的遺體、親屬捐贈,或個人生前表示願意死後捐贈遺體作為科學研究用途。

因為按照華人的傳統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隨意處置。新加坡早期用來解剖的多是無人認領的獨居老人遺體。

1972年,醫藥(治療、教育及研究)法令於1972年生效,國人死後可選擇將整具遺體捐出,供醫院與醫學院作研究教學用途。捐贈者簽署表格時須在18歲以上,但家屬可同意捐出任何年齡親人遺體。

衛生部全國器官移植組最新數據顯示,1973年至2012年,僅900多人生前簽署遺體捐獻協議書,平均每年少過10人,自願將遺體捐出來,用作醫學用途。

近年來,國人意識漸漸提高,更多人自願向全國器官移植組表明要捐遺體,其中有不少是健康的中年人。2012年至2021年之間就有4800多人這麼做。

2013年至2022年,衛生部每年所收到供醫學用途的遺體捐贈數量。(衛生部「Live On」器官移植網站)

雖然國人意識普遍提高,捐贈人數比以往多,但整體而言,本地醫療機構仍面對遺體短缺問題。

時任新加坡中央醫院病理學高級顧問醫生黎翔輝副教授在2015年受訪時說,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旗下的醫療機構,每年平均只收到一到三具來自本地的遺體,另外10到20具須從美國受認證的人體組織儲存庫引入。

收到的遺體,用來教導杜克—新加坡國大醫學研究生院一年級學生人體解剖和生理學,也供醫生進行手術技能訓練。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方面,每年需要16至25具完整遺體開辦解剖課程和工作坊。

然而醫學院在2003年因遺體短缺,一度停止讓學生以動手解剖的方式學習解剖學。解剖工作交由專業解剖師代勞,學生從旁觀察。學生接著利用已被切開分離的人體組織進行學習。一些學生更得到海外醫學院修讀相關的選修課程。直到2016年醫學院收穫的遺體增加,才重啟停辦13年的解剖術課程。

為提高國人對遺體捐獻的意識,楊潞齡醫學院在2012年推出「無語良師」計劃(Silent Mentor Programme)。(聯合早報)

其實,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醫學研究遺體短缺的問題,因此國際上才會人類遺體貿易活動。 不過,這種貿易鮮少被討論,監管也相對寬鬆,更沒有專門的機構或負責人監督人類遺體進口。

美國

上述提到的美國受認證的人體組織儲存庫,據《經濟學人》報道,人體各部位的「價格」目前為:

一個人頭640美元(860新元);

一條手臂430美元;

一條腿1600美元;

一個軀幹約為2000美元。

一隻手為300美元。

每個部位的價格通常取決於它的大小,一般以公斤計算,腿就因為更大更重而更昂貴。 這些人體組織儲存庫通常表示沒有「出售」遺體部位,因為它們只收取採購、處理和運輸的遺體組織的費用。

然而,因為近幾年成本增加,這些遺體部位的價格有時會增至數千美元。

美國之所以有「多餘」遺體組織可出口,主要的原因是法律除了允許死者生前承諾捐出遺體外,也允許第二方代替死者捐贈遺體,即某人或國家可以代表死者捐出遺體。

當然,人體組織儲存庫也是精明的商家,打著捐贈遺體的好處,鼓勵親屬代為捐贈遺體。

這些好處包括:可以省下和生活成本一樣節節高升的喪葬費,省去辦喪禮的麻煩等。

必須指出的是,一些地區更可以合法使用死去囚犯的遺體作為醫學研究。新加坡雖然也允許親屬代為捐贈遺體,不過華人居多的新加坡,思想仍較保守,所以願意捐出遺體的人不多。

新加坡醫院和醫學院收到遺體後,會用甲醛液(formalin)防腐,過後呈褐色。遺體儲藏在冷凍倉,可選在不久後解剖,或先儲藏一段時間再解剖。遺體以不同角度和方式解剖,以展示人體不同面貌。每具遺體可用上兩三年,使用期結束後,醫療人員一般會將遺體再「縫回」,以較完整狀態火化,過後骨灰歸還給家屬。(聯合早報)

英國

英國對醫學研究所需的遺體同樣是供不應求,它也是遺體器官凈進口國。 英國只允許個別人士自己捐出遺體,即一個人在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承諾死後將遺體捐獻給科學研究。

英國每年只收到約1300名捐贈者的遺體,但不是所有遺體都能用作醫學研究。例如,死者生前患有愛之病、遺體有開放性傷口,導致防腐液流出,太瘦、太肥或太高都不可以。

即便如此,遺體器官需求激增的時候,英國醫院還是得向美國進口,應付需求。

直到2011年,諾丁漢大學附屬醫院才建立了自己的人體組織儲存庫,以非盈利的方式「出售」給英國醫生作研究所用,而且價格比美國的便宜:

一個頭500英鎊(約合860 新元)

一條腿650 英鎊。

諾丁漢大學附屬醫院堅稱,從法律上和道德上來說,它們的人體組織儲存庫有別於美國商業化的公司。 所有遺體都是由死者自願捐出,它們也不以營利為目的,只收取處理和運輸的遺體成本,而且費用相對便宜。

嚴格來說,也沒有出售人體器官,相反,只是把遺體器官暫時借給外科醫生,當外科醫生使用完畢後,就會歸還給醫院。醫院會把器官拼湊成完整的遺體,火化並進行入殮儀式。

在新加坡,遺體捐獻者過世後,家屬能為死者安排喪事,但期限是三天。然而,一些本地醫療機構不接受在一般葬禮環境下擺放了數日的遺體。(聯合早報)

為何一定要用「真遺體」?

上解剖課是為了讓醫學院的學生學了基礎知識後,都必須經過解剖課程更深一層了解人體骨骼關節和器官的結構,了解不同疾病如何影響多個器官,以提升臨床診斷能力,體驗為病人動手術時,如果處理病患的身體。

擁有多年病理與解剖教學經驗的黎翔輝說,與塑料遺體和模擬教學器材相比,人體提供截然不同的學習經驗。 打個比方,對機師來說,駕駛真正的飛機和飛行模擬訓練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而且,解剖課對醫學生和年輕醫生都是重要一課,不光是訓練技術,更多的是學習對生命和病患的尊重。

這些遺體捐贈者在課上被稱為「無語良師」,選修課程的學生須在解剖大堂內進行宣誓,他們須一手貼著包裝在袋子內的遺體,一手宣誓,以表示對逝者無私獻出遺體的感激和尊重。

學生在解剖遺體時,死者的照片將會擺放在一旁,上面附有名字、年齡和死亡時間,學生在操刀時須與死者進行「溝通」。

對著有血有肉的遺體,才能有敬畏感,更會一絲不苟的進行解剖,小心謹慎地進行每一個決定。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