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新加坡政壇夯什麼?
當然是何時大選啦!
媒體談、專家談、Kopitiam的「政論家」們談,就連朝野政黨也是動作頻頻。
黃循財總算針對今年會不會舉行大選透露了一點口風:
「就目前來說,無論是國內議程,以及和外國夥伴交流,帶領新加坡前進,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完成。」
他還語帶玄機指出,接下來有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和區域會議,自己的行程是公開透明的:
「人們可以標出我哪些日子會比較忙,我什麼時候人在國外,什麼時候人在新加坡,人們可以以此推測。」
這幾句話有何重要信息?過去傳得沸沸揚揚的9月大選還有可能嗎?
既然黃循財提到了海外行程,先來看看今年接下來有哪些重要的國際場合:
10月6日至11日:東協峰會,地點:寮國
11月10日至16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地點:秘魯
11月18日至19日:二十國集團峰會,地點:巴西
此外,新馬非正式峰會預計也會於今年稍晚在吉隆玻舉行。按近幾年經驗,非正式峰會多數也會在11月上演。
由此觀之,10月和11月黃循財都會是忙碌的「空中飛人」。

受詢及今年是否有可能大選時,黃循財回應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聯合早報)
當然,總理在競選期間人得在新加坡並非硬性規定,但選戰方酣,黨魁沒在本地督軍,似乎也說不過去。
理論上,黃循財也可委派其他資深官員代他出席國際會議,但這將是黃循財就任總理後首次參與的重要國際場合,他理應不會想要缺席。
黃循財昨日受訪時也強調,外交事務對新加坡的生存至關重要。
「我們不是一個大國,沒有大到可以一直只關注國內事務。我們是一個小國,現實是,我們無法在(國際關係的)真空狀態中運作。」
這番話,也透露出這些國際會議在黃循財心中的重要地位,或許也可側面理解為在海外行程滿檔的年底,選舉發生的可能性不高。
此外,根據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的說法,10月和11月是全國考試集中舉行的月份,大選時間通常會避開這段時間。

黃循財(左)預計11月還會再訪吉隆坡和馬國首相安華(右)舉行非正式峰會。(海峽時報)要忙「工作」今年不可能選?
然而,即使年底不選,也仍無法排除大選落在9月的可能性。
黃循財昨天透出口風的另一句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或許可再提供一些線索。
一些本地觀察家的分析指出,這番話帶有「欲速則不達」的意味。換句話說,今年內舉行大選可能沒譜。
所謂的「工作」可能是指黃循財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處理接棒後的國內外議題。
這包括讓選民理解新一代領導班子的治國遠景,以及讓選民熟悉其領導風格,並持續針對生活成本上升、住房可負擔性等民生課題端出解決方案,以說服選民繼續支持執政黨。
作為新領導人代表新加坡出席重要國際和區域會議,為自身樹立國際聲望,也是黃循財的「工作」之一。
另一削弱9月大選可能性的指標則是至今仍未成立的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
選舉局證實,截至周三(12日)為止,該委員會還未成立。
在最近四屆大選(2006年、2011年、2015年和2020年),委員會成立和投票日的間隔時間介於兩個月至七個月。
雖然有部分意見認為,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能最快在成立後的一個月內提呈報告,接著便可舉行大選,但隨著時間愈來愈逼近,今年9月大選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

上屆2020年大選,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從成立到報告公布相隔七個月。(聯合早報)
必須強調的是,本屆國會最晚可以到明年11月才解散。這段期間,執政黨仍可在本屆國會任期內,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時間點舉行大選。
適逢明年是新加坡獨立60周年,無法排除行動黨會藉助這股歡慶建國60周年的「東風」,順勢舉行大選。
如此一來,大選就有可能落在明年,潛在的時間點是財政預算案公布後的3月。
1月或2月不太可能舉行大選,原因是財政預算案通常會在2月公布,如果在預算案前舉行大選,選後內閣勢必會「改頭換面」,剛受委新職務或換部門的部長未必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妥善討論部門的預算。
無論如何,今年也好,明年也罷,坊間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推敲可能的大選日期,但最終決定權,終究還是落在總理手上。
就像黃循財所說的:
「當我們認為時機成熟,決定舉行大選時,人們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