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古稱為「淡馬錫」,其名在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便由三保太監鄭和在其航海圖上所記載。到了1420年,鄭和的船隊在第六次遠航印度洋時途經此地,雖然未留下華人定居的記載,但無疑標誌著新加坡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愈發緊密。
跨越至17世紀,隨著荷蘭、英國等歐洲列強的東漸,新加坡的戰略地理位置愈發顯得重要。但由於其並不直接與馬來半島相連,資源運輸成本較高,在成為英國貿易港口之前,這裡不過是個人跡罕至的小漁村。島上居民寥寥,大約150人,其中馬來人約120人,華人約30人,他們以捕魚為生,生活簡樸。
歷史的轉折點在1819年到來,英國殖民者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將新加坡島定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站點。自此,英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動種植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其他地方的農民和工人。為了迅速增加人口,英國實施了面向中國商人的自由港政策,以低稅收吸引他們定居和投資。至1824年,新加坡的華人人口已激增至3317人;到了1836年,華人數量更是激增至一萬三千七百人,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廣東地區。
華人移民的湧入,帶來了豐富的商品、文化和語言。這些早期華人移民在新加坡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後來華人社群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英國殖民時期,華人社群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他們在商業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同時在教育、宗教和社會福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早期的華人社團和會館在維護華人利益、傳承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世紀中期,新加坡的開發建設急需大量勞動力,於是,大批華工作為契約勞工被帶到新加坡,他們中的許多人以一年的酬勞抵消了來程的路費。為了擺脫家鄉的貧窮,尋找更好的生活,許多華人自願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前往新加坡,至1860年代,華人已占總人口的65%。直到1877年,新加坡委任威廉·必麒麟(William Pickering)為首任華民政務司,販賣勞工的活動才逐漸減少。到了1914年,豬仔、契約勞工制度被廢棄。但在太平洋戰爭前,仍有船隻以合理價格運送勞工往返新加坡與中國。當時的勞工學會了避免中間人的剝削,但他們仍將自己的勞力抵押給了帶他們過來的僱主或水客。
新加坡華人的祖籍多在中國南方沿海,尤其是福建南部地區,其次是廣東和海南。閩南系福建人、潮州人和廣東人構成了新加坡本地華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加坡,閩南人一般統稱為新加坡福建人(Hokkien),約占新加坡華人的43%,是華人社區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的閩南裔華人多數源自福建省南部的廈門、泉州及漳州等地。潮州人約占新加坡華人的21%,是第二大族群,多數源自廣東省潮汕地區。廣東人(不包括潮州人和客家人)約占15%,通常來自珠三角地區,講粵語。客家人約占11%,來自中國兩廣和福建地區的客語區。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政府逐步實行不同種族間的和諧政策,塑造了整體新加坡人的認同。新加坡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他們通常首先認同自己為新加坡人,其次才是華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21世紀以來,移居新加坡的華人已經由以往的勞工階級向白領階級轉變,許多華人在新加坡接受教育、工作、定居,被稱為「新移民」。這些新移民的逐漸增多,也使得新加坡華人族群的觀念和認同感不斷演變。
新加坡的歷史是一部多元文化交融與和諧共生的歷史。從早期的貿易港口到現代的城市國家,新加坡的發展凝聚了每一個族群的智慧與汗水。華人,作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他們的勤勞與智慧,不僅為新加坡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增添了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