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的舊鞋回收計劃在2021年7月啟動後,可說是一波三折。
2023年2月,該計劃曾爆出捐贈的舊鞋在印度尼西亞以二手貨售賣,曾一度引發輿論風波,如今又爆出「企業對舊鞋再循環材料的興趣銳減,超過33萬捐贈鞋子被閒置在工廠,找不到再利用它們的地方,亟需更多的合作夥伴幫忙處理」。
舊鞋回收計劃由新加坡體育理事會、美國化工公司陶氏化學(DOW)、B.T. Sports、歐綠保—華與華(Alba WH)、迪卡儂(Decathlon)和渣打銀行合作展開。
收集到的舊鞋(運動鞋、拖鞋和其他鞋子)將會打磨成兩種建築材料:鞋底將降解成橡膠顆粒,可用於製作跑道;鞋面則會成為較軟的纖維,適合製作兒童遊樂場的地面。

鞋底將成為橡膠顆粒(圖),可用來製作跑道。(聯合早報)
舊鞋回收計劃當時受到議員、學校等大力的支持,然而紅螞蟻今天查找這個計劃的官方網站,發現早已在去年10月30日起就不再接受舊鞋回收。

舊鞋回收計劃的官方網站,顯示已在去年10月30日起就不再接受舊鞋回收。(Active.sg網站截圖)
負責把舊運動鞋再循環成橡膠顆粒的B.T. Sports總裁雲惟浩指出,新加坡每年大約售出2200萬雙鞋子,這意味著回收計劃所收集的鞋子數量相較之下「非常少」。
除了回收率未達標,目前也只有約7萬雙舊鞋經過再循環後被用於18個項目,轉化為跑道、遊樂場地面,以及運動器材如瑜伽墊、保護墊等。
然而,還有30萬雙舊鞋囤積在倉庫中,等待被重新利用的機會。如果回收率達到預期,堆積的舊鞋數量將會更多。
若以我國逾570萬人口計算,相當於每年每人平均添購3.85雙鞋子。若人人都大買特買,用完就棄,按照這個速度,預計到了2035年,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就會被填滿。
陶氏新馬總經理方子澔告訴《亞洲新聞台》:
「我們真的希望通過利用這些舊鞋來減少對實馬高垃圾埋置場的影響,而不是將它們丟棄或埋置。因此,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回收舊鞋,我們希望更多的各方能夠挺身而出,與我們合作。」
雲惟浩則說,收集到的大量舊鞋占用了他們的倉庫空間,如果沒有收集這些舊鞋,這些空間本可以用於其他用途。公司目前正盡力處理這些舊鞋,未來他們希望吸引更多企業來使用這些舊鞋再循環的材料,這樣他們就能開始逐步消耗這些舊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為什麼會出現舊鞋的供應大於再循環項目需求?
新加坡是輪胎碎屑的凈進口國,這些碎屑一般用於像遊樂場地表面和自行車道等項目。
方子澔告訴媒體,該計劃源於與體育理事會討論關於如何處理運動員丟棄的鞋子,否則這些鞋子將被焚燒或送入垃圾填埋場。
「根據最初的實驗室分析,我們發現回收的鞋材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並且有助於減少從進口輪胎碎屑中產生的碳足跡。然後我們委託高等院校、大學和理工學院幫助我們探索這種回收鞋材的室外和室內應用。」
不過,專家說,廢棄輪胎輪胎之所以成為首選材料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們更容易控制質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楊海敏副教授說:「使用鞋類回收材料,很難控制最終產品的質量。」
這是因為,輪胎是由單一的固體材料製成的,而鞋子則由多種不同的材料組成,這使得質量控制變得更加困難,而且回收舊鞋的成本也更為昂貴。
「在性能方面,如果用汽車輪胎回收材料製作跑道和建遊樂場,其實質量更一致也更耐用。」
雲惟浩也坦承,
回收舊鞋確實更為昂貴,但可持續方案的成本永遠都是較高的。
他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解釋,
公司以成本價出售橡膠顆粒,而收到的鞋子越多,製造再循環橡膠顆粒的平均價格將下滑,進而降低使用這個材料的成本。
舊鞋回收計劃在理論上很有意義,但在實踐中,再利用後的產品(如運動場地、跑道等)需求並不如預期那樣廣泛,畢竟它缺乏足夠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吸引力,使得投資者和合作方對這些項目的興趣不足,以至於影響了舊鞋的再利用效率。

ActiveSG體育村@裕廊鎮內的888米跑道,就是用這些舊鞋打磨成的橡膠顆粒鋪成(黑色部分)。跑道為了更美觀,一般會鋪上令一層可染色的原生橡膠(紅色部分)。(聯合早報)
專家們還表示,未來的舉措必須同時考慮供應和需求。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盧耀群教授和認為,當前堆積如山的鞋子問題在未來是可以避免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管理,包括預測會收集到的舊鞋數量,更重要的是預測可行項目中所需要用到的舊鞋數量。」
「不要過度回收,即使過度回收,我認為也需要盡職處理舊鞋,以確保這些鞋子能按照捐贈者的初衷得到應用,畢竟他們是為了這個項目而捐出鞋子的。」
在實踐環保這一塊,我們還不ready?
新加坡在推動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在舊鞋回收和再利用問題上,依然面臨不少挑戰。
儘管新加坡民眾普遍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然而在實際行動上,仍存在一定的認知差距。從購買新鞋到丟棄舊鞋的消費行為中,很多人未能充分意識到這些行為對環境的長遠影響。
儘管許多人願意捐贈舊鞋,但如何確保這些鞋子能夠真正得到有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仍需更多的規劃與協調。
這一問題不僅暴露了回收體系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也反映了公眾和企業在環保意識與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
為了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循環和更可持續的環保模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才有可能讓「一波三折」,變成最終成就一件好事的「好事多磨」,而不是如今看到的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