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圖:Facebook/陳振聲)
受訪家長表示,未來所有小學將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相應課程,可讓更多孩子探索興趣、發揮特長。
不過,也有家長擔心學校的師資團隊是否能夠滿足一部分具備超強學習能力的學生的需求。
家長何倩雯的女兒是花菲衛理小學的小六學生。她在小三時通過高才教育課程第一輪測試,但最終沒有進入高才班。她去年被學校篩選,參與校方為較強能力學生提供的英語課程,每個星期會有一小時的時間學習英語文學相關的內容。
何倩雯說,這類課程激發了女兒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興趣,同時掌握分析能力。她說,小學高才教育計劃改用新模式,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好消息,因為孩子從小一到小三已經結交了朋友,如果小四必須轉校,他們就得重新適應新的校園環境。
另一名家長黃女士的兩個兒子小學時曾就讀高才班。她也認為,教育部改用新的模式推行小學高才教育,最大的好處是學生能在原來的小學繼續就讀,減少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影響。
黃女士也針對教育部的新政策,提出她個人的反饋。
她說:「我的顧慮是新模式推行後,每一所學校要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因為高才班的學生都是經過兩輪測試才選進去的,所以這些高才班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其實相差不遠。不過,以後如果每一所學校各自會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課程,那師資和教材要如何分配?又如何辨識學生是否是高才生,或純粹只是學習能力比其他同學稍微好一點?又要如何確保真正激發超強能力學生的潛能等,都是教育部必須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