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在長期規劃檢討線上公眾諮詢活動上說,不少與會者沒有把視線局限在硬體設施的規劃,他們也關注硬體設施與人文素養的交叉點。「畢竟硬體設施的打造,會影響日後人文素養的培養。」
推動我國未來城市發展,打造硬體設施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人文建設。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說,政府為我國進行長期規劃時會關注如何發展軟硬體條件,照顧社會各群體的需求,推動人文素質的培養。
由《聯合早報》與市區重建局聯辦的長期規劃檢討(LTPR)線上公眾諮詢活動,前天(12月17日)圓滿落幕。約60名公眾分小組討論,就如何讓新加坡更具包容性、更具應變能力與韌性、更注重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更具獨特性與魅力等課題進行探討,最後發表他們的觀點。
沈穎出席昨天的討論會,她在諮詢活動結束前總結自己的觀察時說,不少與會者沒有把視線局限在硬體設施的規劃,也關注硬體設施與人文素養的交叉點。
「這確實也是政府須認真考慮的問題。畢竟硬體設施的打造,會影響日後人文素養的培養。如果新加坡人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長期來說對我們的硬體設施也會起到維護的作用。」
一名立國一代與會者黃德成在線上反饋,他從小在西部長大,目前仍是那一帶的居民。他最近重拾兒時的釣魚嗜好,但發現西部海岸線沒有開放讓公眾合法釣魚的場所。他感慨兒時生活景觀和記憶的消失,因此提議政府在規劃設施時考慮到人文記憶的保存,以及如何鼓勵年長者到戶外走動,保持活躍和身心健康。
沈穎認為上述建議值得考慮。她同意政府在硬體設施或休閒活動設計上,可進一步考慮不同性別或類型樂齡人士的偏好,包括男性年長者對釣魚等戶外活動的需求。
沈穎:隨生活習慣轉變 人們或得學習相互妥協
此外,沈穎在其中一場分組討論時指出,隨著社會日益發達,新加坡人對彼此的社會行為也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而隨著生活習慣的轉變,人們可能得學習相互妥協與遷就,就某些社會行為規範找出適中的方案。
沈穎舉例,目前在組屋區,一般的安靜時段是晚上10時30分至隔天清晨7時。
但她觀察到,一些年輕家庭在傍晚6時或7時就讓幼童睡覺,因此晚上10時30分進入安靜時段,對他們可能不合適,但其他上班族卻可以接受。
在打造包容社會方面,有與會者指出,本地有不少供年長者或體障人士使用的斜道,但有些過於陡峭,有的則缺乏扶手,因此在設計方面仍有改善空間。
另外,也有公眾提議發展地下交通網絡,節省地面土地資源,但由於成本預計會很高,因此提議政府進行長遠研究和規劃,逐步開發和投資。
沈穎對這次諮詢活動的成果感到滿意。她認為,與會者想得相當長遠,提供了不少具前瞻性、同時也很務實的建議,並且也考慮到緩急輕重,以及落實任何計劃所須衡量的實際問題。
公眾建議:島國不同角落發展商業區
參與線上討論會的公眾當中,不少認同政府推行「多個區域中心」的概念,建議可在島國不同角落發展中央商業區。
一名與會者指出,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如果市中心能坐落在不同地區,提供完善的公共設施,就能為人們提供更大的便利。但他們也指出,為節省成本,主要的商業和經濟活動或還是得集中在某些中心地帶。
也有公眾認為,居家辦公如果繼續作為多數人的常態,許多人不需要到中央商業區去上班,也能完成工作項目,可加速「去中心化」的趨勢。
此外,有與會者指出,未來如果人們的出行習慣改變,減少用車,或共享私召車的文化更加普及,停車場空間或能騰出來,政府可考慮對這些空間進行其他用途。
也有人建議,如果人們居家辦公可以讓目前的市中心騰出更多空間,政府或可考慮在這些地區興建更多組屋,讓新加坡人有更多住房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