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收納教主近藤麻理惠和她的「KonMari整理法」不僅讓上班族陳蔚鋆受益匪淺,還讓她成為新加坡為數不多的KonMari諮詢顧問。陳蔚鋆認為,即使沒有大房,也能通過專業的整理收納,打造出符合自己需求且令人愉悅的空間。

陳蔚鋆去年創辦了「Your Tidy Half」(「整潔的另一半」),為客戶提供收納整理的諮詢服務。
和許多人一樣,高管助理兼辦公室經理陳蔚鋆(28歲)一直追求更整潔的收納,卻頻頻感覺力不從心。「我從來不是極簡主義者,所以有很多屬於不同類別的東西。我擬了整理時間表,確保自己定期收拾房間各個部分,偶爾也會買籃子、小抽屜和架子等收納用品。讓我泄氣的是,我的努力換來的整潔從來不會超過一個月。」
日本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Kondo Marie)的書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對她有很大的啟發,麻理惠通過同名生活品牌KonMari Media開班授課後,陳蔚鋆一直想報名上課,成為獲得KonMari Media認證的整理諮詢顧問。無奈課程都只在美國開辦,直至去年首次推出線上培訓課,陳蔚鋆火速報名,並在去年6月創辦了「Your Tidy Half」(「整潔的另一半」),為客戶提供收納整理的諮詢服務。據知,新加坡的KonMari諮詢顧問目前不超過10名。
陳蔚鋆說:「大部分客戶其實都試過收拾東西,只是效果欠佳,有些則是不知道從何開始。閱讀近藤麻理惠的書可以讓你了解收納理論,而我的責任是引導客戶,提供一個新角度,因為每個人的居住情況都不同,可能需要一些創意方法解決問題。」
上課後,陳蔚鋆的收納方式也變了。她除了根據物品類別收拾家居,也確保每個組別及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家」;東西有了適當存放空間,居住環境就會整潔。
常見的收納誤區
陳蔚鋆為客戶提供30分鐘的免費諮詢,之後若想繼續請她幫忙,每小時收費$70,每次最少3小時。至今,她為超過10名客戶提供諮詢,諮詢時長按客戶喜好和需求而定。
陳蔚鋆說:「收拾家居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空間不夠,以及空間缺乏目的性。前者往往是因為和許多家人分享居住空間,後者則可能是空間意義不明確,例如原本應是書房或辦公房,結果卻變成堆積雜物的儲物室。」

陳蔚鋆示範KonMari折衣法,抽屜里的衣服一目了然。(denisetws.com提供)
要讓空間更整潔,不妨先了解一些常見的收納誤區。陳蔚鋆指出四個重點:
誤區 先買收納用品再收拾東西?
衣服多到衣櫃裝不下,有些人會購買抽屜或掛衣架。但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收拾東西,再決定是否須要購買收納用品。
誤區 裝飾品有助營造「家」的感覺?
擺放照片、海報或其他紀念品確實有裝飾作用,但裝飾品過多卻會看起來雜亂。建議把具備紀念價值的東西都放在家裡的指定空間,並且不時變換裝飾品,讓人眼前一亮。
誤區 除非崇尚簡約主義,否則不可能保持整潔?
收納與整理的目的是篩選並留下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家裡的物件都讓你感覺快樂,所以什麼都不想丟掉,其實也無所謂。不過,如果收納空間有限,有些物品(例如體積較大的絨毛玩具)建議與它拍照留念,再捐出去或丟掉。
誤區 屋子太小才會亂?
住家雜亂是因為物件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例如搬家後或迎來新家庭成員時,可能出現這類情況。關鍵是打造一個讓整理事半功倍的「系統」,這樣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一直把收納與整理當成累贅。
陳蔚鋆說:「有些客戶住在不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間,不知不覺承受了許多年的『痛苦』。完成整理與收納後,我可以看到客戶的情緒得到紓解。有一名客戶對儲藏室的蛻變非常滿意,收納完畢後還頻頻走進去。那曾經是讓她感覺畏懼的地方,現在卻能點燃她的快樂。」
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如何處理?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些難以割捨的物件,有些人還可能被嚴重的囤物問題所困擾。陳蔚鋆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找出囤物背後的理由,了解為何自己難以放下或丟掉某些物品。
「有些人的感情可能比較豐富,建議在每個收納組別中找出有紀念價值的物件,放在一邊,最後處理。例如收拾衣櫃時可能發現有些衣服蘊含特別意義,例如是母親送的禮物。」
她建議為具備紀念價值的物件找到專屬空間,確保自己可以常常看見它,讓回憶歷久如新。她說:「每個人都有一些想緊緊抓住的東西,有時候可能觸發比較多的情緒。有些人則比較實際,所以難以丟掉花錢買的東西,即便那並非昂貴物品。情況因人而異,我們對於收納的態度也會受成長過程和教育方式所影響。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件東西是否值得占據現有的空間?」
記者:陳映蓁
攝影:謝智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