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國脫歐公投也有著類似的形式——脫歐黨派大肆宣傳英國脫歐免於繳納歐盟會費後,每個英國公民可以少繳納多少稅款,卻沒有告知公民歐盟的自由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多少經濟收益,而民眾則被誘導,民主成為了民粹。
全球視野的學生依然有重要價值
民主民粹化的進程,是無法逆轉的,就像是人身體產生的癌細胞一生都在與免疫系統鬥爭,當主導權利的政治人物是有能力的,那麼這個進程就會被延緩,而一旦無能者通過民粹之風上台,民粹化進程就會加劇。

這實際上是「良政」與「劣政」的鬥爭,民主本身是無罪的,也無意生成民粹,但民主一旦被狹隘的理解成西方模式,就一定會民粹化,就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當他年輕健壯,枝繁葉茂,疾病就不容易找上門,而一旦內卷化的社會垂垂老矣,矛盾積累,就容易百病纏身。
而新加坡,恰恰是西式民主全然不同的表現形式——新加坡的政治力量早年被李光耀肅清規整,高度統一,而反對黨更多充當「監督者」和「少數反對者」的角色,這也就讓新加坡政府更能提出大膽的決議,更易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即便短期對民眾有負面效應的政策,也可能被推行。

政策不被短視民意所綁架,是新加坡模式最好的一面,因為社會遠遠不是由某一個群體或某幾個人構成,其複雜性就註定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能兼顧一切,而社會又不得不發展,所以出色的政府會平衡其中的矛盾,這就是「良政」。
小編認為,即便在全球民粹主義抬頭的背景之下,新加坡也很難受到大的影響,而其根深蒂固的國際學生培養政策,也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未來選擇新加坡作為受教育地點,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還能從相對客觀的角度看待世界,這是新加坡無可取代的優點。

而全球視野的學生,在當今社會,也許正在遭遇困境——但就像是疾病纏身的病人不得不治好疾病或者徹底死去一樣,民粹並不能夠長久地存在,其局限性必然會導致其依存的政體快速衰落,而國際學生正如身體之中的微量元素,整體規模小,卻無比關鍵。
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最容易能被華人接受的、國際學生培養的橋頭堡。
結語
困境,往往也意味著機遇——而「人」是一切發展的源動力,想要在未來的國際社會有一席之地,就必然要在教育之上花費最多的心血,這一點對個人或是社會來說都是相同的。

從新加坡教育體系走出來的人才,未來依舊會是整個世界需求的人才,而民粹必將消亡或再生,剔除頑疾,需要人才的鑽研,也需要智慧的啟發。
如果每一個成熟人格,都能理性的判斷一切,都能夠有相對長遠的眼光,民粹將永遠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