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華僑政策的原則已經宣布過,現在是對新加坡的具體問題,因此我想弄清楚一些情況。聽說有排華現象,這種現象是僅限馬來亞聯(合)邦,還是新加坡也有?我是聽見那些記者說的,想從馬歌爾先生這裡知道一些情況。
馬:我無保留地說,新加坡絕無排華運動。我們準備在憲法中做有關於公民權的規定,即是證明。雖然印度人、印尼人也有公民權問題,但主要是解決中國(華)人的問題。
總理:在新加坡的中國人按照憲法取得公民權後,他們效忠於新加坡的問題自會解決。以後關於國籍問題的法律手續要到新加坡獨立以後由兩國協商處理。在新加坡的中國人的國籍問題解決以後,你認為是否有可能使馬來亞對中國人的態度有所改變?
馬:肯定會有所改變。
總理:有信心嗎?
馬:遺憾的是:新加坡被人統治了130年後,現在可以講話了,但是去年罷工有269次之多。某些中國學校(華校)的學生表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對馬來亞有影響,他們要求防範。如果你能發表聲明,將證明拉赫曼說中國(華)人不忠誠的話是完全錯誤的,馬來亞政策必須改變,否則新、馬合併就不可能,目前的分隔是人為的。新加坡的緊急法令的確會被濫用,罷工的人被關押起來,但有相當數量是製造政治混亂的,學生也罷課了。在反殖民主義的高潮中,是有些偏激情緒的,帶有中國(華人)民族主義的趨勢,但這些學生都很年輕,不必太重視。可是馬來亞很重視,英國報道故意渲染,說新加坡在培植極端的中國(華人)民族主義。馬來亞聯(合)邦說這些人不可能忠於新、馬,只能忠於中國。
總理:新、馬長期分裂,在經濟上、地理上都是不利的。
馬:是。他們總是從種族觀點來看問題。
總理:種族問題只是一個原因,一種藉口,上次也談過,這與英國的政策恐怕很有關係。
馬:如英國的政策在這方面做工作,一定是朝著種族方面去做。
總理:你老是集中到一個問題,老是種族問題。無疑我是支持你的這種看法的。即:中國人留在新加坡、馬來亞,忠於新、馬,取得公民權。但是使新加坡獨立發展,各民族團結——這才是廣泛的看法,因此我想廣泛交換意見。
馬:但這是關鍵。這個問題解決了,則新加坡、馬來亞可取得真正獨立,不是形式上。解決這個關鍵問題,其他問題就好解決。你是更有政治經驗的,我不能相比,可是我熟悉當地的情況。
總理:你是熟悉當地情況的,你說得對,應該消除種族歧視,取消種族不合(和),以便團結各民族,使他們忠於新加坡、馬來亞,爭取完全獨立,這是關鍵。在這個關鍵上我支持你。但這是問題的一面。另一方面,團結為了什麼?是為了去掉英國殖民統治。這樣說,並不是說仇視英國人民,而是仇視殖民主義,使新加坡、馬來亞獲得完全獨立,這樣才有可能使新、馬留在大英國協內。這是我們的好意,不僅是對新加坡、馬來亞,而且是對英國的好意。因為做好事才有好結果,這是積極的一面。從消極方面來說,如果英國不允許新、馬獨立,如果使中國人與其他族人不合(和)、仇視,實行分而治之,使新、馬分治,這就是殖民主義,就會遭到人民反對,中國人也會反對,這是亞非會談的精神。我們要看看這一面。
馬:從已發表的我們的行動看,獨立須經兩個階段。馬來亞明年8月可獨立,但並非完全獨立,還要與英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肯定在東南亞條約10之外)。新加坡也一樣,明年可獨立,獲得完全的自治政府,有各種內政權,但沒有外交權、國防權。第二步是像錫蘭一樣,有完全獨立。因此明年8月馬來亞在法律上是獨立的,但有條約,新加坡除外交權外,有一切權利。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新加坡雖無外交權,但去年英國已同意在對外貿易上新加坡有完全權利。
總理:你提出的是步驟,未涉及我所說的原則。我是從兩方面分析問題。獨立可能要分步驟,獨立的程度決定於新、馬人民,我們局外人不能具體地說。剛才我所說的目的是為了擺脫殖民主義統治,兩步也好,三步也好。你對這點怎麼樣?你似乎不敢觸及到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是自由交換意見。
馬:反殖民主義是有限度的觀點,除去殖民主義是目前的任務。種族問題不僅對除掉殖民主義是重要的,本身也是一基本問題,對今後都很重要。種族問題的解決對獨立問題重要,對新、馬合併也重要。我感覺驚奇,你說除掉殖民主義是目的。
……略去
馬:我百分之百同意。如果我給了一種印象,好像不敢觸及殖民主義那真是遺。只有解了種族問題,新加坡才能終止殖民主義,達到完全獨立,使新、馬合併。
總理:還可以加上一句,終止從任何方面來的殖民主義。現在已經清楚了。為民族發展,獨立,必然要永遠擺脫殖民主義,這個民族也不會允許自己進行殖民主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
馬:我對第二方面有興趣。我想你已經看到了我起草的新聞報道草稿,這點應予補充。
總理:我看到了。大體上許多地方可以用,但可使其更完全,請外交學會的幾位做一些修改。
馬:今天你所說的這句話要加進去:要獨立,不僅要消除各種殖民主義,而且不使自已進行殖民主義。
總理:完全同意。不僅現在如此,而且在後代也如此。
馬:雖然我自認有普通的智慧水平,對世界的事情知道一些,但是我是到中國來才知道了更多的事情,這要感謝外交學會的邀請。我喜歡中國人,希望中國有好的政府,但是突然害怕中國強大後,對其他國家進行殖民主義。現在我已不害怕了,並且我還要幫助別人了解這點。
總理:因不了解而有恐懼,絲毫不能怪你。同時,我們共同站在反殖民主義的戰線上,如果我們進行殖民主義,是不忠實於自己;如果造成一種狀況使後代進行殖民主義,也是對後代的不忠誠,對人類也不忠誠。新聞發表後,希望對中國人好好說服,如上次說,不能用它來壓制他們。
馬:在馬來亞聯(合)邦方面我不可能做多少工作,那裡有一個陳修信11,是一個青年人,我願通過他去做。拉赫曼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新加坡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在新加坡當部長12,他是激烈反對給中國(華)人公民權的。去年到倫敦談判時,我就對他說,或是他支持我,或是他辭職,結果他表示支持我。拉赫曼對此很不滿意,他叫不要走得太快了。因此在最近時期我不準備干涉馬來亞。將來也許看不見我在這方面做什麼工作。我希望在新聞報道中也不要涉及馬。
總理:不涉及馬來亞,那對你不方便。
馬:謝謝你。
注釋二(林恩和加註)
…… 略去
4 指郭棣活的女兒郭子思(洋名MavisYu),嫁給新加坡富豪余東璇的兒子余經緯。
5 劉念義(1910-1967),洋名Julius Liu,中國企業家。家族在上海經營大中華火柴公司、青島火柴公司及香港大中華火柴公司,有「火柴大王」之稱。
6 指的是簡玉階(1875-1957),中國企業家。1905年與其兄簡照南在香港創立南洋菸草公司。以「中國人請吸中國煙」作廣告宣傳,成功占領華南和南洋市場,早年新加坡報章經常都可見到這則廣告。1916年,南洋菸草公司在上海開設分公司,1918年,其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
7 漆德衛(David Chipp1927-2008),1950年加入路透社為記者,兩年後被派駐東南亞。1956年來到中國,成為新中國首位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外國記者。曾獨家採訪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和中國領袖毛澤東而聲名大噪。四年後回去英國並在1968年出任路透社總編輯,1969年改任英國報聯新聞社(Press Association PA)總編,1986年退休,2008年病逝。
8 葉平玉(Yap PhingGeok),新加坡土生華人,銀行家,曾任殖民地市議會官委市議員、市議會屬下工商諮詢委員會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馬來亞黃梨製造總會會長、四海通銀行董事經理等職。1948年被委為太平局紳,1963年代表人民聯盟參與新加坡大選。1953年與陳六使、高德根等,代表中華總商會與殖民地制憲委員會主席林德爵士(SirGeorge Rendell)商討華人公民權問題,為日後新加坡非土生華人取得公民權鋪開道路。
9 1948年6月馬來亞共產黨展開武裝鬥爭,英殖民地政府援引緊急法令在新馬宜布「緊急狀態」,直到1960年才解除。緊急法令(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1948)賦予政府行使四大權力:即有權宣布戒嚴、有權可以不經過審訊逮捕和扣留任何被認為危害治安的人、有權限制公開演說、出版和結社自由以及警方有權封路、搜查和沒收房產、車輛以及搜查任何可疑人士。
10 指的是東南亞條約組織(Southeast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美國在1955年根據「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主催下成立的集體防衛軍事組織,總部設在曼谷,共有8個成員國,即美國、英國、法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和巴基斯坦。目的是在亞洲對抗G產主義勢力,美國有意把它打造成東南亞的北約,但是不成功,1977年宣布解散。
11 陳修信(Tan SiewSin,1916-1988),馬華公會創黨人陳禎祿的兒子,為馬六甲土生華人。馬華公會稍後與巫統和印度人國大黨組成政治聯盟。陳修信在1955年中選為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會議員,出任工商部長,1959年改任財政部長,同時成為馬華公會會長,他長期擔任這兩個職位至1974年辭職。馬紹爾訪華時,他是馬來亞聯合邦工商部長。
12 指新加坡巫統(UMNO)領袖阿都哈密(Abdul Hamid)時任地方政府、地政及建屋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