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病的過程是讓孩子逐漸建立起免疫力,所以不完全是壞事。(聯合晚報)
作者 侯佩瑜
隨著口罩一摘,更頻繁地出席聚會,過去三年鮮少生病的我們,最近是不是「一病再病」,而且症狀都不輕?
許多專家認為,冠病防疫措施雖然保護了人們免受一系列病毒的感染,卻也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缺少了鍛鍊的機會。
由於過去三年沒定期接觸病毒更新「軟體」,如今許多人的免疫系統在對抗病毒時已不再那麼高效,所以才會接二連三地生病。
一種說法是普通感冒病毒能幫助鍛鍊免疫力,病毒的缺失或許會使人們累積「免疫債」(immunity debt),特別是孩童。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開始需要還病債了,必須得生病多幾次,免疫力才會提高,才能少生病。
免疫系統變弱病毒變多,不病才怪

竹腳婦幼醫院兒童急診部。(聯合早報)
國大醫院感染科高級顧問醫生喬蒂·索馬尼(Jyoti Somani)告訴媒體,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新加坡幾乎沒有什麼流感病例,直到今年2月才再次出現。
專家們將這歸因於全球旅行活動在疫情期間幾乎完全停止,導致病毒傳播鏈斷裂。
今年8月底,新加坡解除了戴口罩的防疫措施,只有在搭乘公共運輸以及在醫療設施時,才需要戴口罩。
脫了口罩後,國人瞬間少了一層防護,再加上國人紛紛報復性地出國遊玩,把病毒帶回國,於是呼吸道病毒也跟著活躍,在本地「捲土重來」。
過去幾個月,新加坡和一些西方國家一樣,出現了冠病、季節性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的「三疫夾擊」局面。
新加坡衛生部的每周簡報顯示,9月和10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到綜合診療所求診的人數相當高。10月的第二周感染人數最高,為3514人,是去年同期1168例的三倍。
喬蒂·索馬尼說,我們都知道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是出現嚴重流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體。
不過現在因RSV、流感和引起普通感冒的腸道病毒(enterovirus)或鼻病毒(rhinovirus)而到國大醫院求醫的18歲以下孩童,明顯多於成年人。
每10個到醫院求醫的小孩,有多達8、9個都是因為上述這些呼吸道病毒而前去。
不少孩童還同時感染了其他病毒,如常見的呼吸道病毒人偏肺病毒(metapneumovirus)。
紅螞蟻深有同感,未滿兩歲的女兒在疫情期間一直都健健康康,但今年10月中開始,就不間斷地感染了三次病毒,流鼻涕咳嗽長達一個月,至今仍未痊癒。
身邊朋友們的幼兒也是相繼感染了RSV等呼吸道病毒,接連住院治療。
孩童有同時染三病毒的風險

竹腳婦幼醫院的兒童急診部。(海峽時報)
專家指出,冠病、季節性流感及RSV,這三種都是傳染性很高的呼吸道病毒,孩童有可能會同時感染這些病毒。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學院兒科傳染病副顧問醫生Rie Aoyama說, 在新加坡,RSV全年有規律流行,主要高峰在6月或7月,與南半球冬季流感高峰期相吻合。較小的高峰在年底,與北半球冬季流感高峰期相吻合。因此,RSV和流感的高峰期同時發生,讓孩童有感染這兩種病毒的風險。
她解釋說,目前北半球正準備進入冬季,隨著國人旅行活動的增加,加上這三種病毒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都有所增加,風險無形中提高了。
冠病、季節性流感及RSV的症狀相似,如發燒、咳嗽、流鼻涕和喉嚨痛。1歲以下小嬰兒和早產兒、患有潛在心臟病、肺部疾病或免疫系統較弱的嬰兒,感染RSV出現嚴重疾病的發生率最高。這些孩子更有可能需要住院,氧氣和機械來協助他們呼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我國一名一歲半的男童就同時感染了冠病、RSV和腸道病毒感染,最終引發腦炎死亡。
「三疫夾擊」的情況已過高峰?

竹腳婦幼醫院的兒童急診部。(海峽時報)
自上個月以來,呼吸道感染人數開始呈下降趨勢。
不過專家指出,目前無法判斷新加坡是否已度過這三種呼吸道病毒的高峰期,因為這取決於北半球國家的病毒傳播情況,以及從那裡度假回國的人們是否被感染了,或有沒有在生病時履行社會責任,自動留在家中康復等等。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解釋說,高峰可以在今年11月至明年2月的任何時間出現,所以我們可能會在1月或2月出現另一個高峰,也許是在華人新年慶祝活動期間。
「至於冠病,我們已經度過了當前的峰值,我認為距離下一個峰值還有一段時間,因此我認為至少這三種病毒不會在本季度再次同時處在高峰期。」
Rie Aoyama醫生建議家長為6個月大至5歲以下的兒童,每年或每季注射流感疫苗。
若發現孩子食欲不振、惡化或持續發燒、嗜睡、持續咳嗽、呼吸困難、胸口疼痛、排尿不足、癲癇發作,應立即求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