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事務署推出的手機應用「一聯通」每年會收到170萬起投訴。(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政府為了不讓想提供反饋的居民一直覺得投訴無門,過去近20年來推行了幾項計劃,但卻要等到2015年4月推出一款官方應用後,似乎才真正解決了問題。
說的是由國家發展部社區事務署推出的手機應用「一聯通」(OneService)。
紅螞蟻曾簡單介紹過它,但隨著過去幾年越來越多居民接觸它,發現它有多好用,一聯通所收到的案例已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一聯通一年內會處理170萬起投訴,也就是說,平均一天約有4657起案件等待處理!
當然,這個app不僅是為接收投訴而設計,也有大部分是居民在市鎮發現的狀況,如垃圾桶滿溢、違例停車、鄰里噪音、害蟲問題等。
用戶將所見到的情況拍下後,再將照片或視頻上傳到一聯通,後者就會扮演中間人的角色,評估反饋後把它轉介至相關的政府部門。
在進一步了解應用如何操作前,先來看看新加坡人最常投訴/反映的問題有哪些。
居民「大發現」一個比一個奇特

去年最多公眾通報的案件類型中,鄰里清潔問題排名第三。(聯合早報)
今年5月,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在國會答覆議員詢問時透露,2020年至2022年之間,53%的市政反饋轉介給五個政府機構處理,分別是:
建屋發展局、陸路交通管理局、國家環境局、國家公園局,以及公用事業局。
其餘44%的反饋則由各個市鎮理事會處理。
國家發展部在回復媒體詢問時也指出,去年公眾通報的案件類型,排名前三的是違例停車(28%)、組屋區或市鎮設施需要維修(19%)及鄰里清潔問題(13%)。
然而,一聯通不時也會收到一些不太尋常的反饋。
國家發展部社區事務署高級司長(運作)葉耀承接受媒體訪問時舉例說,他和團隊過往曾接獲的奇特舉報包括:車鑰匙掉進蓄水池裡找不回來、耳環掉在停車場裡找不回來,甚至還有……超自然現象。

疫情嚴峻期間,一些新加坡人通過一聯通應用舉報那些違反安全距離的人。(海峽時報)
2020年,新加坡疫情嚴峻,許多用戶自然而然把一聯通當作投訴應用,利用它當時增設的功能,舉報不遵守安全社交距離的人。
去年3月,一名俄籍男子到金文泰森林遠足時,竟在一條小徑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破舊冰箱。
他按照網民的建議,下載了一聯通舉報此事。媒體今年4月底報道,國家公園局指冰箱已被清除。

一名俄籍男子在金文泰森林發現一個被遺棄的破舊冰箱,他事後上一聯通應用舉報。(Semenov Pavel Dmitrievic攝)
對此,沈穎日前也在國會上坦言,相關機構之間確實出現溝通和協調方面的失誤,才造成「冰箱遺棄事件」拖了一年多才得以解決。
網民:如此高效很可能是總理在幕後監督?
不過,上述案例相信比較罕見,很多對民眾對一聯通應用處理案件的效率都讚譽有加。

幾個月前,有網民在論壇平台Reddit分享道,他某一次看到一名年長婦女被絆倒,上前幫忙時被對方告知,這已是她第二次行走在這個凹凸不平的人行道時被絆倒,許多人也和她有一樣的經歷。
該網民說,他下載一聯通拍下「案發現場」通報,兩個星期內就收到市鎮理事會回復,說會維修人行道。
根據網民提供的應用截圖,一聯通在4月15日確認收到他的反饋,之後更新為「正在處理」狀態,九天後市鎮會就回覆說,會在下來一個星期內完成維修工程。

網民提供的應用截圖顯示,一聯通確認收到他的反饋的九天後,市鎮會就回覆說,會在下來一個星期內完成維修人行道的工程。(取自Reddit)
這則貼文底下吸引不少網民留言,其中不乏認同一聯通應用回應快速、高效率、訴求短時間內就獲處理,還有網民打趣說:
「幕後團隊給予的反應超級及時,就像是LHL(李顯龍總理英文名字縮寫)親自監督這個應用一樣。」

(Reddit截圖)
利用AI把反饋轉介至相關單位
一般上,接到案子的有關機構,平均兩天至七天內就會解決問題。
之所以能這麼快就「結案」,除了一聯通、不同政府部門,以及市鎮會團隊的功勞,還有另一個幕後功臣: 人工智慧(AI)。
葉耀承解釋,用戶通過一聯通應用報案時,必須從從預設的列表中選擇案件類別和子類別(sub-category),這有助於把案件轉介給正確的單位。 他說: 「用戶按下的每個按鈕,最終都是在給人工智慧引擎提供更多線索。」

用戶通過一聯通應用報案時,必須從從預設的列表中選擇案件類別和子類別(sub-category),這有助於把案件轉接給正確的單位。(聯合晚報讀者提供)
葉耀承也透露,工作人員會利用收到的案例數據「訓練」人工智慧引擎,這個過程每年都會進行好幾次。
目前,約九成的反饋能自動被轉介至最合適的機構或市鎮會。
至於剩餘案例,約7%由一組暱稱「特別案件組」的工作人員,透過實地走訪和人工判斷決定它應該交由哪個機構處理。
其餘3%則屬於「最灰的灰色地帶」,通常會移交給某個機構或由社區事務署親自處理,也涵蓋那些不屬於一聯通管轄範圍的案件。

一聯通收到的約九成反饋,能自動被轉介至最合適的機構或市鎮會。圖為新加坡某個市鎮的違例停車現象。(新明日報)
一年要處理170萬起投訴,沒有一聯通和各個單位緊密協調,再結合智能科技的幫助,絕對做不到。
葉耀承說,雖然一些案件不屬於市政反饋,也仿佛讓應用成了什麼案件都照收不誤的「吸塵機」,但對他而言:
每個反饋都是好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