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來,新加坡的學額的分配和學區房的使用便合理很多!
新加坡的學區房,只在小一報名階段有效,在其它年級直至中學階段,「學區房」就再不管用了;政府在中一階段,是全島收生;至於其它年級的轉學,則主要取決於學校有沒有學額,住得再近也無濟於事,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減少了好多對「學區房」的剛需。
其次,在新加坡報讀小學,首要硬指標並非學區房(或者換句話說,戶口),而是看你和小學的關聯有多大。按優先等級從大到小排序,新加坡的小一招生,說來總共分三個階段,其實細分了7檔:
1)Phase1:已經有哥哥姐姐正就讀於該學校的,弟弟妹妹秒進!
手足情的量級最高,政府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一家人在一起互相照應,天經地義!鼓勵生育的優惠政策,就要這麼簡單粗暴!
本地有幾個孩子的家庭,都想方設法把第一個孩子報進心儀的學校。這樣後面的孩子入學,就一勞永逸根本不是事兒了!所以,如願以償的家長,真是可以開香檳慶祝了,不開玩笑!
2)Phase 2A1:父母是校友聯盟里的成員,孩子也可以比較早報讀小學。就聽說過,福建會館會員的孩子,可以優先進入會館下的名校,比如道南、愛同……,這事有多靠譜,知情人可以說下嗎?
3)Phase 2A2: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是校友
4)Phase 2B:父母是學校大咖或者行政人員或者跟學校相關的機構成員
5)Phase 2C:只要是公民或者永久居民,距離優先
6)Phase 2C Supplementary:只要是公民或者永久居民,距離優先
7)Phase 3:所有人開放,包括外國人
這樣數一數,學區房一直要到第5和第6個階段,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還只是針對公民和永久居民而言的。換句話說,如果是個外國人,學區房對他們說基本上分文不值。那你覺得學區房的吸引力,還會有在中國那麼大嗎?
第三,新加坡的學區房,並不需要一定是自有房,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就算是租的房子,也可以堂而皇之去報讀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