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冠病19患者在加護病房內進行插管呼吸療法。(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 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提供)
作者 張麗苹
2019冠狀病毒疾病(冠病19)與你我共存了將近5個月。
每天聽著新加坡的確診病例數以三位數增加、然而多數患者都症狀輕微、只需進行隔離無須用藥。
感覺上這種病好像就只是傳染速度快,但是得病後仿佛只是「普通感冒」那般,很快就能痊癒。
因此很多人都放寬心、戴上口罩四處趴趴走、該上哪兒依舊上哪兒。
其實,感染冠病後,病狀較嚴重的患者必須住院服藥,很多人都申報在發高燒時會出現奇怪的幻覺。
病情最嚴重者還得轉入加護病房(ICU)借用儀器來輔助吸氧。哪些患者才會那麼運氣不好呢?只有患者的身體才有答案,誰也說不清。
《海峽時報》今天刊登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記者訪問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國大醫院)的醫生後,給大家整理出目前冠病19患者的六種治療方式。
一、隔離(Isolation)

醫護人員在取鼻咽拭子樣本。(聯合早報)
疑似患上冠病19的患者會立即被隔離起來,直到他們完成鼻咽拭子檢測以及其他測試;
拭子檢測的結果通常會在6至8小時後出來;
一旦確診,患者就會被送往流行病病房或者隔離病房。國大醫院的流行病病房目前可以容納35名患者。這些病房都有獨立通風設備,醫護人員都會穿上個人防護設備;
患者當中只有大約5%會毫無症狀,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症狀,只不過這些症狀很可能比較輕微,所以連患者本身也沒留意到;
現在已知的是:有40%的感染幾率是發生在冠病症狀出現之前,相當高。
二、隔離觀察(Quarantine and Observe)

脈搏血氧飽和度分析儀(Pulse oximeter)。(海峽時報)
醫生們會將一個脈搏血氧飽和度分析儀(Pulse oximeter)夾在患者的手指上,檢測血液中的含氧量;
大約80%的患者都無需接受任何治療,只需密切觀察是否會出現併發症;
在此階段,除了能幫助患者退燒的藥物之外,例如paracetamol,醫生不會使用任何其他藥物或療法;

4月10日開始啟用的新加坡博覽中心社區康復隔離設施(新加坡版方艙)。(新加坡衛生部)
醫護人員會為患者提供足夠水分,確保他們不斷地為身體補充足夠水分;
醫護人員在此階段會觀察兩項指標:
含氧量
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率,確保不會過於急促;
用脈搏血氧飽和度分析儀檢測血液里的含氧量和心跳速度;
胸腔X光
用X光片檢查肺部是否有塊狀陰影,這很可能是肺炎的跡象;
這個步驟在大部分孩童和青少年身上都不會進行。
三、氧氣療法
所有的冠病19患者的呼吸率和血氧含量會一直受到監測,當中約有20%患者需要進行氧氣療法。這個數據因各國國情不同而稍有出入;
由於空氣中只含有21%的氧氣,而肺部這個器官的功能就是幫助氧氣進入我們的血液中;
一旦肺部受損,醫護人員就會借用氧氣面罩或者高流量鼻氧管,輸送含氧量高達50%至60%的強化氧氣進入肺部;

(示意圖)患者用高流量鼻氧管吸氧。(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提供)
醫生也可能要求患者俯臥(腹部朝下),讓更多血液能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自然流到靠近胸前的肺部部位,改善氣體交換(gas exchange)功能,讓氧氣能更順暢地輸送進血液里,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兌換出來。
四、非侵入式呼吸輔助——Bipap呼吸機

(示意圖)患者正在使用正壓通氣的Bipap呼吸機吸氧。(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提供)
少於5%的患者需要用到這個儀器;
通過正壓通氣的Bipap呼吸機,將氧氣通過特製面罩輸送給患者;
然而在輸送過程中會產生霧狀氣溶膠,可能含有病毒在內,能輕易感染附近的人,因此接近這類病患的醫護人員都必須穿戴好全副個人防護裝備;
有些醫院會直接跳過這個步驟,因為它們擔心霧狀氣溶膠有擴散病毒的風險,導致更多醫護人員感染病毒。
五、侵入式呼吸輔助

(示意圖)患者從口腔插入一根呼吸管到氣管內輔助呼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提供)
少於5%的患者需要用到這個儀器;
在使用時,它會比非侵入式呼吸輔助來得不舒服;
患者必須服用鎮靜藥物,醫護人員會將患者放置在俯臥姿勢,改善氧氣量;
患者可能需要從口腔插入一根呼吸管到氣管內,也有可能無須這麼做;
插管能比較有效地讓氧氣直達肺部,而且還可以吸出肺部內的分泌物,以免堵塞肺部;
因為管道是密封的環境,病毒只會停留在呼吸儀器內,不會擴散開來。
六、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體外膜肺氧合(ECMO)將患者的血液輸出體外,經過儀器人工供氧後,再輸入體內。(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提供)
少於1%患者需要使用這種療法;
這涉及一台儀器,能夠在體外取代被感染的肺部來幫助患者供氧;
做法是將患者的血液輸出體外,經過儀器人工供氧後,再輸入體內;
年長患者一般上都過於脆弱,無法承受ECMO療法。使用這種療法也會增加併發症的幾率,導致出血或其他感染,大大減低年長患者的生存幾率。
對多數需要使用ECMO療法的患者,所提供的輔助一般只針對肺部,如果患者的心臟也需要體外儀器的輔助,那預後將更為麻煩。
目前在本地使用ECMO療法的冠病19患者當中,只有少於10%的患者的心臟和肺部都同時需要採取ECMO療法;
以上六個步驟是本地冠病19患者最常見的治療過程(從最輕微到最嚴重),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必須經歷這六大步驟。
患者何時需轉入加護病房(ICU)?
當冠病19患者需要採用第四步驟:非侵入式呼吸輔助呼吸機時,就會被轉入加護病房;
不過有些患者會因為出現併發症,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中風、肺部出現血栓等等,而必須提早送入加護病房。
在新加坡,一旦患者出現吸氧不足的現象,就會儘早轉入加護病房進行觀察。
一種可能加速冠病療程的藥物 REMDESIVIR

Remdesivir藥劑4月8日在德國的醫學會議上首亮相。(路透社)
這個原本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藥物,在美國用來大規模治療冠病19的患者,被證實能夠加速患者的康復時間。
在國大醫院,只有符合條件,並簽署同意的患者才會獲准試用Remdesivir藥物。
本地有哪些專科醫生和醫療專家參與冠病療程?
所有階段:傳染疾病專科醫生
加護病房:傳染疾病專科醫生 + 呼吸病醫學加護病房專科醫生
ECMO:傳染疾病專科醫生 + 專攻ECMO的加護病房專科醫生(只有國大醫院和新加坡中央醫院內才有這些專家)
心臟專科醫生、血液專科醫生、風濕病學專科醫生、腎臟科專科醫生、精神專科醫生、神經專科醫生等,有必要時也會參與治療;
據悉,國大醫院首名接受ECMO治療的冠病19患者,在住院的42天內,前前後後由大約50名專科醫生為他進行診治,在在說明了新加坡醫院如何不遺餘力地治療所有的冠病患者。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顯示,冠病患者在康復後,很可能會遺留下多年的後遺症,肺部、心臟、肝臟和腎臟的功能都有可能減損。
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以為染病後,就像一場普通感冒那樣很快就能復原,因為這場疾病不但已經改變了全世界,也將會改變患者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