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藥行昨日起恢復營業後,紛紛採取嚴格安全距離措施,限制店內顧客人數與逗留時間,有些則安排顧客門外下單不得入內,或安排先預定後取貨。
凡是有註冊中醫駐診的中藥行已從昨日起恢復營業售賣零售產品,但為安全起見,不少中藥行紛紛採取嚴格安全距離措施,有些限制店內顧客人數與逗留時間,有些則安排顧客門外下單不得入內。

(圖片來源網絡)
經營福安堂藥行的林勵民醫師昨早開店營業,為安全起見,他暫不允許顧客入店選購產品,而是安排他們直接在店外下單,他幫顧客拿貨安排付款。
由於林勵民也在藥行旁設立中醫診所,也可從即日起為面對疼痛問題的病人施針,但他指出:「現在是非常時期,除非面對疼痛難耐的顧客才施針,否則我還是傾向於以藥物為病人緩解不適。」
林勵民也要求進入中醫診所的顧客留下姓名、電話與出入時間,進店前須消毒雙手。
他施針會戴口罩和手套,病患離開時也得再次消毒,並會在病患離開後,對病患碰過的地方進行消毒。
另一些中藥行則選擇限制店內顧客人數及逗留時間。

(圖片來源網絡)
永和興藥行的曾麗華醫師說:「店內一般會有兩名職員,所以我會限制任何時候,最多只能三名顧客入店,而且他們也不可在店內閒逛挑選,應該拿了產品就離開。
一些中藥行選擇恢復運作,不過有些中藥行因駐診醫師已上年紀,為安全起見,選擇延遲開店。
根據新加坡中藥公會的記錄,全國有約450家中藥行,僅約60家有醫師駐診。

(圖片來源網絡)
黃金標說,一些會員已表明昨天開業,另一些則抱著靜觀其變的態度,想延遲幾天再開。
「延遲開業的中醫師有些是想更好地安排店內人流管制措施後才開業,也有些擔心自己年紀較大,屬於冠病高風險群,所以想等疫情穩定後才開業。」
另一方面,政府也從昨天起允許中醫為病人針灸控制疼痛,不少中醫院與診所樂於恢復這項服務的同時,也積極採納各種防範措施,以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中華醫院大巴窯總院昨早除了在醫院門口要求病人留下個人資料,測量體溫外,在等候區內也要求病人保持安全距離,更限制每個時段能針灸的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