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憑什麼成為世界上除中國外,唯一的抗疫典範?
疫情最初爆發的時候,新加坡的「佛系抗疫」一度成為世界各國輿論的焦點。
但是,一個月過去後,我們發現,新加坡不僅抗疫成功,而且還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中國境外的抗疫「典範」。
截至3月5日,新加坡確診新冠肺炎117例,治癒出院81例,治癒率高達68%。
新加坡的做法說起來很普通,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檢測水平,減少恐慌
第二,嚴格執法,不打折扣
第三,盡最大努力維持口罩等防護物質供應和醫療資源的平穩運行
第四,大數據分析能力,全方位追蹤每一起病例的流行病學史。
前兩點經驗,基本上是通用的做法,重點分析後兩方面:
1、盡一切努力維持醫療資源的平穩運行,這一點尤其值得肯定:
像新加坡這種幾乎沒有口罩產能的國家,口罩的供應註定是嚴重不足的。所以,政府不能呼籲民眾戴口罩。這樣既會造成資源的極端緊缺,又會引發民眾在街頭排隊戴口罩,造成交叉感染。
最後,反而會使最需要口罩和防護設備的醫護人員,沒有了口罩。
前線要是倒下了,還怎麼救治病人?
所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口罩策略。
(1)遏制恐慌,讓每人都有口罩:1月底免費向每戶家庭發放4隻口罩,然後2月初就上線了預約口罩的政府官網
(2)答疑解惑:並在官網解答大家對於口罩問題的疑惑。
(3)不強令民眾不要戴口罩,而是宣傳一套口罩使用的最優途徑
咳嗽和打噴嚏,帶普通醫用口罩;醫護人員N95口罩,普通人不要戴;
健康人不需要帶口罩;要求每個人保持個人衛生和常洗手。
這套口罩策略,保證一線醫療人員有充足的防護物資;從而維持了醫療資源的正常運轉。
除此之外,醫療資源的平穩運行,還依賴於新加坡的分級診療制度。
在新加坡,醫療體系是從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級別的醫生或者醫療機構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如果一名新加坡人在當下出現發燒和咳嗽等症狀,去到發熱門診就可以進行分流,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的,直接轉診到綜合醫院,如果只是普通流感,直接開藥就是了。
嚴格的分診制,既提高了就診的效率,也擴大了病人獲取醫療資源的機率,還在第一步就減輕了大型綜合醫院的負擔。
而因為有家庭醫生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面對身體不適的恐慌感。要不然跑去三甲醫院擠一擠,就交叉感染了。
從2020年2月17日起,新加坡衛生部激活了超過800間發熱門診診所,專門為患有呼吸道疾病症狀的患者提供治療,並且統一價格為10新元,老人則是5新元。而同期的武漢,僅有61間醫院設有發熱門診,武漢龐大的社區診所沒能起到應有作用。
2、大數據分析能力,全方位追蹤每一起病例的流行病學史。
新加坡能夠追蹤每一個病例,並及時發布,這是每一個政府在疫情當前最應該做到的事情,也是世衛組織最讚賞新加坡的地方。當然,這一點中國的廣東、浙江等地借用大數據也做得相當不錯。但是,放眼望去,中國並不是每個省市都能做到如此地步,這也正是新加坡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
綜合以上經驗,新加坡成為除中國外抗疫典範也就理所當然了!
新加坡抗疫模式或許能夠和中國抗疫模式一樣,成為世界各國抄作業的版本。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