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一場公開活動中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貿易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他強調:妥協換不來尊重,各國必須堅定捍衛自身利益,維護多邊合作框架。
「90天窗口」實為戰略陷阱
針對美國近期向部分貿易夥伴提出的"90天談判寬限期",李顯龍指出這實為"高壓談判策略的典型體現"。正常的貿易談判通常需要以年為單位,以美新自貿協定為例,談判速度算是快的了,也花了3年時間才談成。
所謂三個月期限"既不符合實際需求,更暗含戰略意圖"。他警告說,這種倉促的談判期限實際上是一種施壓手段,目的是逼迫對方在短時間內做出讓步。

分析人士注意到,李顯龍雖未直接點名特定國家,但其列舉的英美、美日貿易談判僵局,客觀上佐證了「倉促妥協反而導致長期被動」的觀點。
美國商會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美國發起的「快速談判」最終達成全面協議的比例不足20%。這表明,美國的這種策略更多是為了施壓,而非真正尋求合作。
「零和思維」危及全球經濟
多邊合作才是正解

李顯龍特別剖析了「美國優先」政策的深層邏輯,認為其本質是將複雜的經貿關係簡化為輸贏博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判斷: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征的關稅中,約72%最終轉化為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這種策略不僅未能帶來預期的經濟收益,反而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最終反噬自身經濟。
他認為,美國的這種策略已經逐漸被其他國家識破,並強調真正的出路不是尋求美國的寬容,而是各國堅定地維護自身利益,通過合作與對話來解決問題。
如果其他國家選擇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最終只會換來美國更加嚴厲的措施。他呼籲各國學習中國在應對貿易摩擦中的智慧和經驗,通過堅定的反制措施來維護自身利益。他指出,有效的反制需要智慧與定力,而不是簡單的妥協。
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零和博弈思維,各國需要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協作網絡。
這一觀點得到了實踐的驗證。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間的貿易額在協議生效首年增長了7.5%-9.6%,顯著高於同期全球3.5%的增長率,其中中間品貿易增長尤為突出。
此外,東南亞國家近期加速推進本幣結算體系,歐盟也宣布《關鍵原材料法》生效,這些舉措被視作對單邊主義的制度性回應。

李顯龍認為,當更多國家認識到協作的價值,強權邏輯自然會失去市場。這一論述精準道出了多數經濟體的共同關切——在規則重塑過程中,堅守核心利益與維護多邊體系同樣重要。
黃循財:全球壁壘增多
新加坡應保持開放與合作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也在近期發布視頻,呼籲全球保持開放合作的姿態。他指出,當前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壁壘正在築起,許多國家紛紛退守,強調「先照顧好自己」。然而,這種趨勢只會讓世界更加脆弱,而非更安全。對於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來說,這種壓力尤為明顯。
黃循財強調,新加坡的成功源於其開放的政策和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新加坡民眾和政府也將繼續秉持開放的態度,隨時準備與世界合作。
他指出新加坡的最大優勢不是其國土面積,而是其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和貢獻,並呼籲區域內各國秉持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通過信任和尊重推動事態發展。
基於規則的國際合作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道,當更多國家通過實踐認識到協同效應帶來的實際收益時,國際交往中的零和思維將自然被更包容的範式所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