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上周公布的「2023年IMD世界人才排名」榜單中,新加坡排名第八,是亞洲經濟體之首。
由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等機構去年發布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中,新加坡更是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瑞士。
我們可以保守地說,人才是新加坡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我國的優秀人才不輸其他經濟體。
但這樣的優勢,卻似乎沒有兌現成新加坡人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吃重角色的成果。
太少新加坡人在全球企業擔任執行長(CEO)這類高級管理職,幾乎是業界人士和專家共同的看法。

新加坡在全球人才排名榜單是前段班,但新加坡CEO在國際舞台能見度不高。(路透社)
獲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支持、至今已成立一周年的新加坡領導網絡(Singapore Leaders Network,簡稱SGLN)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目的是為了協助新加坡商業領袖走向全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影響力。
再換個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讓更多新加坡人坐上全球企業的CEO位子。
不少本地知名企業家和商界人士,也針對新加坡CEO過少提出過看法。
眾人說法或有些許差異,卻也異口同聲,基本上可以歸納於幾個新加坡商業人才常存在的短板。
不願意脫離舒適圈
透過外派累積海外實務,是在跨國企業中攀上擔負更重要職責的必備履歷。
但新加坡的成功與安逸,卻也讓不少優秀的新加坡人才為此不願意脫離舒適圈。
新加坡的薪資水平位即使放眼全球,也屬名列前茅,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樣也是不可多得。
錢多,還離家近,何樂而不為?
外派到國外歷練,實在沒有太大誘因。
一些人也難免擔心,接下海外職務,可能導致家庭生活面臨挑戰,尤其是膝下有子的家庭更得擔心外派職務結束後,孩子回到新加坡將難以重新融入本地教育體系。
因此,即使再優秀的人才,也情願留在本地繼續發展職涯,卻也因此缺乏海外歷練,失去在國際舞台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而影響人們在汲取海外經驗一事上裹足不前的,亦可歸咎於新加坡人骨子裡特有的一種DNA。

新加坡良好的生活環境,讓部分商業人才對外派海外躊躇不決。(聯合早報)怕輸DNA
怕輸(Kiasu)是非常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詞彙。
它可能代表的意義,包括了因害怕輸給別人,而事事爭先恐後,有時也有貪小便宜的意思,甚至是指涉某些人處於過度準備或要求過高的狀態。
但放在新加坡人較少成為全球性CEO這件事的脈絡來說,「怕輸」則更多有著「害怕風險,不敢參與競爭」之意。
趨吉避凶的心態乃人之常情,但看在「恨鐵不成鋼」的商界人士眼裡,新加坡人這種特有的怕輸DNA,限縮了國人在全球企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可能性。
新加坡從無到有的建國敘事深植人心,某種程度上也造就了這種怕輸心態:
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嘗試。
這種過度權衡的行為模式,抑制了新加坡人站上國際舞台的潛力。

新加坡人被認為較不傾向踏出舒適圈並承擔風險。(聯合早報)過於注重追求成果
成績至上,成績單的分數高於一切。
這是本地教育制度經常引人詬病的現象,但成年以後,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並未因此消散。
相對其他區域的同儕,新加坡人往往過於注重成果,卻在經營關係上力有未逮。
據《海峽時報》報道,在「新加坡領導網絡」成立一周年的活動上,悅榕控股(Banyan Tree Holdings)創辦人兼執行主席何光平點出,新加坡人在領導風格中,對來自不同背景的下屬缺乏足夠的同理心。
這經常導致新加坡人在跨國企業角逐更高職位時較不受待見。
缺乏想像力
每當有人問及,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蘋果創辦人喬布斯這樣充滿想像力與遠見的企業家,有沒有可能誕生在新加坡時,答案往往不會有太多爭議。
整體而言,外界對新加坡都有著不太鼓勵創意及跳脫框架思考的印象。
政府行事採取家長式作風,人們不被鼓勵對政策及條規展開質疑。教育制度則不鼓勵學生跳脫框架思考。
亞太區供應鏈與物流公司Toll Group的首席人事官卡多佐(Vikram Cardozo)就直指,新加坡的環境是」安全、令人熟悉且容易預料的」。
但這也導致新加坡商業人才缺乏因地、因時制宜的靈活性,因此無法在全球性高管職位中的角逐中處於更有利地位。

有些分析認為,新加坡制度難以產生馬斯克這類風格特立獨行,卻又勇於想像並實踐的企業家。(路透社)更多國人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百利無一害
在早前美國國會試圖封殺社交媒體TikTok的聽證會上,該公司的新加坡籍執行長周受資讓人眼前一亮。
而這樣一位備受全球矚目的商業人才,仔細爬梳其履歷可以發現,他正好避開了新加坡人難以在國際舞台上成為佼佼者的「通病」。
擁有更多商界領袖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有助於新加坡進一步深化在全球的金融與商業地位。
如何克服新加坡「天生」的短板,在國際舞台上創造更多「周受資」,勢必會是接下來幾年持續被拿來討論的課題。
從另一角度看,這對新加坡的政治風貌也將會有正面影響。每六年一度的總統選舉門檻極其嚴格,至今為止幾乎都由公家部門出身的人選脫穎而出,但如果未來能出現更多國際上享負盛名的新加坡企業家,新加坡選民自然能有更多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