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上映的由梁家輝主演的電影《情人》里,充滿了西洋人對東南亞的幻想。
這幻想裡面,離不開的就是頗具南洋風情的藤編家具。

*《情人》裡面的飯店,用的就是藤椅*
在甘榜時代的新加坡,藤編家具一度非常流行,很多人家都有藤桌藤椅。
藤編的小物件也處處可見:豬籠、畚箕、蓋雞用的罩子、摔豆芽的篩子……

*倉庫裡面剛翻出來的二十多年前的迷你椅子*
然而現在,大家不會在自己家養豬養雞發豆芽了,超市裡都有現成的肉和菜賣。
藤編製品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步步走進了歷史裡。板材和塑料更是取代了藤編家具的地位。

但是,新加坡最後一位藤編匠人,卻依然不肯向時代屈服,固執地守著他的藤編店。
這家藤編店就是位於加冷峇魯(Kallang Bahru)的「合盛」。

擁有超過50年製作竹藤製品經驗的吳克成老先生已經年近八旬。他被認為有可能是新加坡最後一位藤編匠人。
如今吳老先生與他的兒子吳奕光先生,一起打理著「合盛」這家小店。

1969年,吳老先生最早在勞明達路(Lavender Street)開了這家藤編店。8年之後,老店搬遷到了現在的地址,便再也沒有動過。
這家小店雖然只有七十多平方米,但裡面滿滿當當地堆放著各式各樣的竹藤製品。

藤編店雖小,但卻是吳家自己的產業。除了這間小店外,吳家還在泰戈爾巷(Tagore Lane)有一間二百多平方米的倉庫。
也正是因為擁有這些不動產,小店才抵抗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飄搖。
藤編店做的是竹、藤製品的生意。吳老先生不僅親自手工製作,更從其他國家進口同類商品。


每當作品得到顧客的肯定與讚美,那種滿足感,五十年來都從未消失。就算現在藤製品已成為時代的配角,但它在吳克成的心中仍然地位不減。
60年代是屬於他雙手的黃金時代,家家戶戶都在使用藤器物品,吳先生的傑作,甚至曾出口到世界各地。當時為了應付大量的需求,他們還在甘榜菜市(Kampong Chai Chee)設立工廠,聘請了大約四十多位員工。這些員工對老闆吳先生而言,更像是「戰友」。大家每天都在朝一個目標邁進,努力拚搏。
但時間漸漸地將他們淘汰,人們選擇轉向其他材料製作的物品。藤製品的需求逐漸下降,曾經的戰友們也依依投降。有時他會坐在藤椅上,悠悠地緬懷著這過去的美好時光。
如今懂得欣賞藤製品的人不多,他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懂竹藤是什麼,哪裡會知道它的好呢?」藤製家具不但具有藝術性,還有利於環保。藤椅涼爽透氣,特別適合天氣悶熱的新加坡。
當問及這門手藝的繼承人時,吳克成黯然地說孩子有自己想要的另一片天。兒子雖然接手了生意,但手藝卻後續無人。兒子選擇改變生意模式,不再依靠手工製作,主要引進馬來西亞、印尼的藤製品。吳先生並沒有責怪他,反而還很尊重兒子的決定。
即使藤製品已逐漸淡出生活空間,但它從未離開過吳克成的心。盯著雙手的吳先生,就像是坐上了時光機一樣,回憶一點一滴湧上心頭。可惜,美好時光只能回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