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TU和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的一項研究,雖然野豬的存在會破壞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但它們也為增加生物多樣性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加坡南大和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野豬經常會在一些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大量繁殖。它們在覓食時會將植物連根拔起,這一行為竟有助於維持此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

已發表文章
野豬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說起野豬,NTU學子肯定對它們一點也不陌生。

NTU 野豬,credit: MustShareNews.com
野豬在沒有天敵的森林中大量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認為是害蟲。因此,野豬的過度踐踏和覓食行為會對植被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野豬的另一種破壞植被的行為是:母豬在生產時,往往會用數百棵小樹苗築巢產仔。雖然這一行為減少了森林的植被,但研究人員猜想,如果野豬選擇特定的築巢地點或用特定的樹種築巢,周圍樹木的物種多樣性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森里中的野豬, credit: the independent.com
位於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的研究
為了評估野豬對其原生棲息地的影響,NTU和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團隊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中標記了 30,000 多棵樹苗。然後,他們從 200 多個豬產巢中找回並檢測了1800多個有效標記。
通過回收的有效標記,研究人員得以以了解豬築巢區域的樹木多樣性的變化趨勢。

credit: Pixabay
研究人員發現,野豬生產更傾向於在以單一多產樹種為主的茂密幼苗叢中築巢,大量地破壞了當地最常見的樹木品種。
因此,在有豬巢的地區,植物的多樣性更高。
野豬 = 「森林園丁」
領導這項研究的南大亞洲環境學院前研究員馬修·盧斯金博士(Dr Matthew Luskin)說:
「你可以將豬視為『偶然的森林園丁』,它們為它們的巢穴『修剪』了普通的樹苗,並在不經意間保持了樹木的物種多樣性。我們的研究首次將野生動物的干擾因素與維持高度多樣化雨林的潛在生態機制聯繫起來。」

熱帶雨林植被,credit: Jakarta.com
「雖然豬可能有助於多樣性,但必須結合特定的背景來看待這些發現,」論文合著者 Stuart Davies 博士補充說,他是南大亞洲環境學院的兼職教授和史密森學會 ForestGEO 項目的領頭人。
「我們必須了解,許多亞洲森林中大量野豬正在大大減少樹木的再生,甚至可能減少森林中植物的組成。從長遠看,這可能會對亞洲雨林產生不可逆的壞處。」

Asian Forest, credit: PhtoDune
目前,研究人員也正在對其他的亞洲森林進行調查,探究野豬是否也是增加森林生物多樣性的「貢獻者」;研究者們也在調查澳洲的雨林,探究當野豬作為「入侵者」時又會對森林生物多樣性作出怎樣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Pigging out increases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NTU Media Release;
2. 「Wildlife disturbances as a source of conspecific negative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in tropical trees」 was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1), DOI: 10.1098/rspb.2021.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