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不工作,認為人只需追求簡單的生活,不須為任何人負責任。這個族群只要在虛擬的「躺平吧」網絡世界裡,就可找到排遣內心苦悶的出口。中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因此對「躺平」青年提出嚴厲批評,本地資深輔導員袁鳳珠受訪時提出她的另套看法。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批評躺平青年不但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納稅人。(截自iStock圖庫)
當一顆年輕的心,來到無所追求,不羨慕或妒忌成功者,也不嘲諷或看低弱小者,只要自己一個人活著就好,那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
前幾天,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國會發表部長聲明時強調,我國須打造一個具關愛與溫暖文化的民間社會安全網,讓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青年,知道他們不必獨自面對艱難的時期,更不會因此遭排擠。
他指出,除了面對青春期的問題,年輕人還得學習克服生活在競爭激烈與高效環境中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因網絡世界的攀比行為而面對更大的挑戰,須承受多一層社會壓力。社會須不斷地改進,並加強支援網,更好地幫助孩子做好準備,在壓力下茁壯成長。
本地資深輔導員和心理諮詢師袁鳳珠受訪時說,現在的孩子面對學校和社會激烈競爭的環境的多重壓力,如果不適時得到父母和身邊人的疏導,容易變成「躺平一族」。
她分享一個輔導個案經驗,一個青年經常更換工作,一份工作最長只做兩三個月,原因是工作經常得看上司的臉色。後來,他向父母要錢做小生意,失敗了,挫折感使他不願意再嘗試。他從不想著多賺錢,只要回家躺著就行了。家人說他不求上進,他回說:「看到父母為家庭、為工作勞碌一輩子,那又何必?」認為人應該追求簡單的生活,不須為任何人負責任,要學會做自己,自由自在。
他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得過且過,對於未來似乎都不太放在心上,不再追逐夢想,只要在虛擬的「躺平吧」網絡世界裡,就可找到排遣內心苦悶的出口,也找到了一群能夠交流的同行者。
年輕人對未來的期許
袁鳳珠說,看到這類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心裡著實揪心,但卻不感意外。
不婚、不育、不買房、不工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她認為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批評,而是應當想一想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人或許從小到大就因為讀書、工作的壓力,導致挫折連連,心靈疲累,好想放棄一切,索性躺平過活。
她指出,生活在各種信息和物質爆炸的年代,年輕人的眼界與學識絕對是超過父母輩的,居高臨下的命令或者是巧言令色的職場,顯然再也難以使得他們產生興趣。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對躺平青年提出批評時指出,躺平是極不負責任的態度,不但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納稅人。
袁鳳珠說,人生有不同的道路選擇,本來結婚、生子、家庭、繁衍,這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使命,沒有人能夠徹底地抗拒它。躺平族並非不努力、不工作、不競爭,而是反對沒有價值的無效內耗,對一套關於成功的說辭反感。但是,這些年輕人又無足夠能力去改變身處的環境,或者暫時找不到新的模式,所以選擇以躺平的方式讓自己在競爭中不被耗盡。可以說,這是一種「弱者的反抗」。
從這個角度看,不應該只討論年輕人是否不負責任,是否不思進取,而是應該更多關注當下社會一些競爭機制是否合理,給年輕人的空間是否充足。袁鳳珠說:「事實上,在躺平族中,我們能看見他們眼睛中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的期許與渴望。」
幸福須靠奮鬥
社會應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徑,讓相對「普通」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進步和上升的機會。同時也要給年輕人一些成長空間,包括試錯的空間,讓他們能夠一步步往前走。當然,也要形成更多元的評價體系,讓年輕人具有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必須勸導他們不能還沒站起來走幾十步就覺著前路艱難而選擇躺下,應該有良好的心態,充盈豐富的內心去對待學業、生活與工作,畢竟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輕人不能因為在一個領域,一個行業或者一件事上受挫,就看破紅塵。當前社會中還有很多機遇和潛力,要多思考,畢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學習挫折教育
每個人都不願失敗,也害怕失敗。但是,各種大小失敗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們必須學習挫折教育。孩子的挫折感來自:
·曾經很努力,但卻不是自己智力範圍,成績差,覺得白費心機。
·自認能力不足,不能達到他人的期許。
·身處在一群優秀、能幹的人群中,多次的努力也不如人。
·把兒女硬塞在父母理想的模式中,以滿足心愿,並且與他人攀比。
·父母對兒女的能力感到懷疑,在言語上經常潑冷水。
袁鳳珠說,面對挫敗感,會出現下列表現:
·內向者:自我封閉、不與人來往、自殘、喝酒、抽菸、吸毒,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抱怨、心累。
·外向者:不懼怕權柄、打架、參加幫派、破壞公物、講粗話、上課搗亂、不交功課、逃學、無羞恥感、涉及色情、性行為泛濫、染上各種癮頭、不尊敬人。
允許與不完美帶來的不安同在
馬丁·塞利格曼在《樂觀兒童》中說:「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過程都不能迴避。失敗和痛苦是構成成功和喜悅最基本的元素。」
袁鳳珠指出,教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養成堅強的意志,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接受人生挑戰。
她說:「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其實正是培養意志的好機會。孩子的確需要壓力才能成長。父母須要引導孩子處理壓力的痛苦,允許他們與自己的不完美所帶來的不安同在。」
她建議家長不妨有計劃地精心設計一些挫折場景,讓孩子經歷挫折和失敗,使孩子增強對挫折的抵禦能力, 增強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事業有成者,都是具有接受失敗的良好意志品質。
記者:林弘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