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份研究指出,擁有兩個小孩的雙親家庭,每個月的基本生活所需可能高達6426元。(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還記得兩年前曾有一份研究指出,一名新加坡65歲單身老人的每月基本開銷需要1379元嗎?
近日,同一個研究團隊再次針對擁有兩個小孩的雙親家庭,以及有一個小孩的單親家庭每個月所需的基本開銷作出了調查。
根據這份由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進行的《新加坡人基本生活所需:家庭預算報告》,研究團隊針對符合以下條件的家庭,整理出他們每月所需的基本開銷:
雙親家庭,有兩個孩子分別上小學和中學及以上:
每月基本生活所需為6426新元
單親家庭,有一個學前幼童:
每月基本生活所需為3218新元
如果將家庭成員的人數考慮在內,則可以得出無論是上述提及的單親或雙親家庭,每個人的人均預算大約是1600新元。
研究團隊認為,若每個家庭工作的成員有辦法達到本地2020年薪資中位數(4534元)的水平,那應付上述基本開銷的問題不大。
有兩個孩子(小學和中學及以上)的雙親家庭在雙親都是中等收入者的情況下,其所需的6426元預算是兩人月薪總和的約70%;
有一個孩子(學前幼童)的單親家庭所需的3218元預算,是中等收入者月薪的70%。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屬於中等收入者。領導這項研究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研究員黃國和博士表示,去年1609元的平均家庭人均收入處於第21至30個百分位(percentile),因此他們估計本地可能有大約30%的受薪家庭無法應付這些基本生活所需。
另外,研究團隊也補充,考慮到通貨膨脹,如今單身老人的每月基本開銷將從兩年前的1379元上調至1421元。

研究把年長者的每月基本開銷估算從1379元調高至1421元。(聯合早報)
研究提出的數字令人驚訝,有三成家庭無法達到報告所稱的基本所需門檻也同樣引人注目,因此很快在輿論中引來了正反兩極的爭議。 首先跳出來的是財政部,當局認為這項調查並未準確反映本地家庭基本需求。
《海峽時報》前天(12日)也刊出了兩篇懷疑這份研究無法反應全貌的讀者來函。
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網民認為這份報告提出的數據反映了新加坡人的真實生活狀況。
「終於有人針對這個議題提出現實的觀點,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成本啊!」

「看看現在預購組屋和二手組屋的價格,這是符合一般民眾看法的真實數據。」

財政部反駁報告
研究團隊一共找來了196名不同性別、種族和社會經濟背景的民眾參與24場焦點討論,並根據受訪者的反饋推算出本地家庭的各項基本所需金額,詳細數字請參考下列圖表。

(聯合早報)
但財政部在反駁這項報告的聲明中指出,該報告採用的「最低收入標準」研究方法,會受參與調查者家庭背景,以及小組討論時互動方式的影響。
「大多數參與訪談的民眾都有中學或以上學歷,其中有15%的人住在私人住宅,因此研究發現未必能反映低收入家庭的需求。」
財政部也提到,該研究認為1600元是每個家庭的人均預算,但根據2017年至2018年的住戶開支調查,1600元其實接近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開銷。
「這意味著這個數額其實超過了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基本需求。」
財政部也強調,該報告並未將政府給予低收入家庭的津貼和經濟援助考慮在內。其中一篇《海峽時報》的讀者來函也提出了這個觀點。
當局也認為,該研究把私人增益課程、旅遊、珠寶和香水等可自由支配的開支也納入估算,同時並未考慮更廉宜的選項,如公辦的託管中心等等。
無論如何,財政部也同意這份報告就新加坡人的期望和理想提供了額外的參考數據,當局會持續關注本地民眾期望的轉變,並定期檢討相關援助措施和範圍是否合宜。

隨著社會變遷,一般民眾對生活的期望可能也和過去有所不同。(聯合早報)
如何定義「基本」?
各方對這份報告有如此巨大的分歧,也可能是出於對「基本生活所需」中,「基本」這個詞彙的詮釋不同。
說起基本所需,一般人下意識會想到的,通常都是所謂的「柴米油鹽」,或「食衣住行」。

所謂的基本所需,對一些人而言可能就只是簡單的食衣住行。(聯合早報)
一個人可以每天吃3塊錢的雜菜飯,不喝泡泡茶,不買保養品、不送小孩到補習班、不旅遊、沒有任何娛樂消遣,也不會餓死,生活也依然過得下去。 例如下面這兩名網友所言:
「這要看個人吧,看他們到底的基本需求是什麼。如果你的需求越多,那開銷當然會更大。大多數人其實可以用更少的錢過活,只要他們願意簡簡單單地生活。」

「這真的要看個人的需求,只要你每個月的花費都能精打細算,沒什麼過不了的。」

但爬梳國大研究團隊在過去調查單身老人,以及如今的雙親、單親家庭基本開銷的研究內容,其實可以發現,該報告所講求的基本開銷並不是讓人餓不死的所謂「基本生活費」。
相反的,這裡的「基本開銷」,更像是讓一個家庭或個人得以體面、有尊嚴地生活所需。
該研究試圖在衣食住行及休閒等方面,整理出一份讓受訪者達致共識的必需品清單,進而推算出,新加坡人為了維持這樣的體面生活,每月到底需要花多少錢。
例如,研究發現,人情世故在本地社會也算是一種「基本所需」。
受訪者在訪談中同意,他們應該把錢花在喪禮的帛金、或生日禮物上,但對他們而言,冷氣機反而並非必要。
簡單來說,「一個基本,各自表述」是引發這些爭議的關鍵。
如同政府所言,民眾的期望正在改變,過去的基本需求未必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基本需求。
看到這裡的蟻粉,你又認為自己的基本所需包括哪些部分,是單純的食衣住行,還是你也認同所謂的基本所需也應該涵蓋食衣住行以外的其他花費?
研究提到的每個家庭人均預算1600元,單身老人每月基本開銷1421元,你認為究竟是高估、低估,抑或是恰如其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