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天下者三,曰巴拿馬運河、埃及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也。由歐羅巴至東方求近途者,必出於蘇伊士運河,歷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乃至馬六甲海峽。新加坡以北有大海,可至天朝及日韓。暹羅(泰國)以南有馬來亞(馬來西亞西半部),至南入海者,有新加坡扼其間。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的柔佛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相望。


新加坡的面積非常小,國土面積728.6平方千米,僅大於亞洲最小國馬爾地夫(298平方千米),比我國香港島面積還小,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可謂是「彈丸小國」。新加坡在中國的南部,靠近赤道,在馬來西亞半島的最南端,大致與我國昆明經度相近。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而馬六甲海峽則位於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上,是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及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來被稱為「東方十字路口」。其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


新加坡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東西約50千米,南北約26千米。新加坡全境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僅有極少數不高的山丘,全國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線長193千米。

國土狹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國家」,全國的國土面積約等於北京的朝陽區和海淀區的面積之和,但這僅僅728.6平方千米的土地還有近20%的土地是填海造陸產生的。並且新加坡計劃通過各項填海造陸計劃的實施,將會在2030年實現增加100平方千米國土面積的目標。


從1828年到2022年,新加坡通過填海造地將裕廊以南的七個小島合併為一個大島——裕廊島

新加坡5個重要的填海造陸分布
新加坡共有32條主要河流,由於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炎熱多雨,境內河流多為短小湍急,其中最長的河道是加冷河(Kallang River)。新加坡降水充沛,但水資源匱乏,現在全國共建有17個蓄水池為市民儲存淡水。

雖然新加坡領土面積不大,但全國人口眾多。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總人口568.6萬,公民和永久居民404.4萬。由於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在19世紀前半期,中國、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移民大量進入新加坡。華族在新加坡經濟社會中地位較高,其經商表現突出,有「中華總商會」等規模大、影響廣的商會組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人口中華人占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
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5個社理會是按照地區劃分,定名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中區社理會,2020年,這五個社區分為31個選區,包括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

填海造地為新加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會,當地人民的辛苦勞作創造了堪稱「奇蹟」的新加坡繁榮,讓這個"彈丸小國"搖身一變發展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