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戶在格局上的束縛,不僅僅是限於居住空間。那些願意多談的,都透露他們沒有尋找生活樂趣的餘裕,生活只有工作、顧家、吃飯、睡覺,幾乎沒有別的。
記得去年有學者發表關於本地年長者需要多少預算過基本生活時,有網民質疑為什麼要包括度假和送禮預算,但學者在報告中已解釋,一年一次的度假能讓人放鬆身心,禮尚往來有助於維持關係。
這項調查彙集不同背景的100多人,有的住租賃組屋或一般組屋,有的住私宅,目的是試圖創造社會的縮影,讓他們共同定義基本生活,得出的結論是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應獲得滿足」。
這也延伸到低收入者的工資是否足以讓他們過得體面、能在別人面前抬得起頭。雖然精神上的滿足不一定要通過消費來達成,但能選擇要不要消費給人一種自主權,讓人感覺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或許長期處在身不由己的環境,不少受訪者對改善自身處境好像已經放棄,有的忙著工作,沒空思考如何自我提升,有的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不學無術,進修也是徒勞。
沒有樂趣、沒有期待的生活讓人難以想像。有趣的是,受訪的中年大叔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們的生活樂趣來自買馬票。買馬票只需一塊錢,但想像自己中獎的期待卻讓他們充滿希望。
訪問過程中,受訪者都沒有邀請我進屋的意思。隔著一道門,我知道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