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的中華杯文學大賽獲獎名單已出爐,《新加坡眼》網友周通泉獲得一等獎,參賽作品《從嘉陵少年到獅城作家之路》(六篇)十分精彩!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往下讀~
作 品 展 示

六.上海及商務印書館敗走獅城vs華文書局雙語求存
好萊塢導演在電影《電子情書》中,用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安所飾男女角色,白天鬥智鬥力的二人,晚上在網際網路的虛擬時間中卻相互心儀的浪漫故事, 把大型書局淘汰小書店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打上一層溫情的馬賽克。
在現實生活中事情就來得沒這麼溫柔
在現實生活中事情就來得沒這麼溫柔。在新加坡,緊步上海書局破產倒閉之後塵,商務印書館在今年十一月結束了橋北路最後一個店面之營業(2012年)。
全球各地的華裔,若用華人人口所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來衡量,東南亞各國之比率最高,其中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則更是高居首位。那麼在全球經濟體中表現頗為不俗的「小紅點」,華人人口高達75%的城市國家新加坡,經營了84年的上海書局(與中國圖書公司聯營)和經營了近100年商務印書館等華文書店相繼倒閉是不是說明新加坡真的沒有華文書局的立足之地了嗎?
答案還算樂觀!
事實證明,華語書店若能以雙語(英語和華語)及綜合性書局形式經營,在新加坡照樣可以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生意興隆!這是新加坡國情使然。
國情:英語立國,推行雙語
從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就以英語立國並大力推行雙語政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他的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說,新加坡國民一定要掌握好英語和華語,「因為要是你不懂得華語,你將沒有華人應有的民族自信,也自然無法受惠於中國的崛起。」
這二十多年來,因中國經濟在全球崛起,位於東西方戰略性地域且有雙語溝通之便的新加坡,全世界跨國企業派駐獅城的華人管理人員和來自世界各國華裔留學生及移民等的與日俱增,使今日生活在新加坡華文讀者群的總人數(當然不局限於新加坡公民)有增無減。甚至關於新加坡本地人和事各式各樣華文出版物正如雨後春筍冒出,可以說是方興未艾!
「英語立國,推行雙語」,就意味著小孩子從學前班開始一切科目都用英語教學,各種族的母語當第二語言學。在新加坡不但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小孩要求學雙語。連在獅城工作外籍人士的小學適齡兒童孩子也必須在英語之外選修一門外語。例如非華裔的菲律賓專業人士的小孩就常選馬來文或華文作第二語言。華人小孩在學校,除了華語課,沒有機會講華語。成人們的正式工作語言也必須用英語。基於這樣雙語政策大環境,從實用主義角度看,單語的華語書店要單立門戶在獅城市場求生存——難!
適者生存!
其實,今日的獅城華語書市場,主要由「紀伊國屋書店」和「大眾書局」兩大雙語書局,在不同檔次上平分秋色。
位於新加坡商業中心的烏節路的義安城購物城的「紀伊國屋書店」華文部,常年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華文部付款櫃檯有5、6個收銀員但隨時都人龍長排。中國,香港,台灣,新馬出版的華文書及時上櫃,可能比圖書館書還齊全還及時。美歐日等世界各國流行榜的華文譯本隨時被更新跟進。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英語部門更遠遠大於華文部,大專及以上水平的文哲理工科各種專業書,時尚流行雜誌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另一方面,遍布全島各生活區(其中一分店與上海書局同樣位於所謂「華文書城」百勝樓) 的大眾書局的華文部,一年四季照樣生意興隆。從兒童童話到通俗文學及一些暢銷小說,適合青少年學生閱讀的華文書應有盡有。也有不少養生勵志類流行書。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它英語部門遠遠大於華語部,它把小學分流考試,小六會考,O水準,A水準(高考)等複習考卷,教材等等一網打盡。
百年老招牌華文書店敗走獅城的真正原因可能挺複雜,我等局外人恐怕無從得知。但就表面所見,就事論事而言,雖說網絡的興起,電子圖書,谷歌等搜尋引擎的發達,租金上漲等等是書店業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對照比較至今為止仍生龍活虎的兩大雙語書店的經營方式,不得不說,可能百年華語書店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性經營方式,讓他們低估了所謂「英語立國,推行雙語」政策可能引起的衝擊,對由此引起的消費者心態及消費模式的改變的認識不足!
變是唯一不變的真諦!

作 者 簡 介

周通泉,祖籍重慶。重慶大學畢業,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日本清水建設公司研究員,首位擁有新加坡專業土木工程師執照的中國新移民,設計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廠和新加坡最大的垃圾焚燒再生能源發電廠等。現任新加坡某土木工程顧問公司董事經理。
新加坡作家協會受邀理事(2018~2024)。2015年以筆名喬舟人在新加坡出版的長篇紀實小說《野心藍圖:一個」工程大俠」的真情告白》,其經歷與所獲成就獲新加坡《聯合早報》大篇幅專題報道。該書也由中國大陸出版社用《重慶小子下南洋:一代「工程大俠」創贏新加坡》書名發布,在海內外流傳,在大陸文章吧里頗獲好評。兩種書名均己被百度百科收錄為詞條。
《野心藍圖》也被收錄在新加坡新華文學大系長篇小說集內。喬舟人也是中國微博認證的博主。偶爾也在新加坡《新華文學》《新加坡眼》上發表文章。部分作品入編《「經典杯」國際華人文學大賽獲獎作品精選》《「華語杯」國際華人文學大賽獲獎作品精選》《當代文學大典》《中國文學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