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冠病後遺症其實還有一種,就是: 超時工作!
當中又屬中層管理人員最慘。因為他們須對上司交待,又要監督下屬工作,所需承擔的工作量更重,投入的工作時間自然也更多。
《海峽時報》近期針對新加坡員工在疫情暴發後的這兩年內,每天投入的工作時長展開了民調。
這項在今年1月委託市場調查機構Milieu Insight進行的民調共有1076名上班族參與,其結果顯示:
有54%的本地雇員工作時間更長;
三分之一(33%)的加班者每天加班超過兩個小時;
三分之一每天至少工作10小時,這比疫情前的8%有明顯上升;
59%的專業人士、經理、高管和技術人員 (PMET) 的工作時間更長;
非PMET里,只有37%加班;
出現加班現象的領域主要是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企業發展、維修業、承包行業等;
多數員工(84%)每天工作七小時或更長;
近半數雇員(49%)覺得他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太多了;
有超過一半(53%)加班者希望在2022年換工作。
工作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如下:
居家辦公的安排難以劃清「上下班」的界限;
增加了其他行政工作等任務;
必須承擔起離職同事的工作。

(海峽時報)
不過人力專家指出,雖然雇員反映工作時間拉長了,但他們的實際工作量未必增加。
現實情況可能是,居家辦公的員工可能得在上班時間兼顧其他私事,例如照顧孩子等。
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的執行董事梁昌國說: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壓力可能增加,因此認為他們在工作上花了更多時間。」
36歲的業務經理James Ong自從居家辦公後,工作時間就從9小時拉長到11小時。不過他認為,這是公司允許他在上班時間靈活處理家庭事務而導致的。
畢竟孩子必須居家學習,他和妻子都需要在家輪流照顧兩個孩子。
他說:
「大家都明白,上班族在工作之外還有其他責任。有些人可能得在開視像會議時抱著孩子,一些人可能需要先解決家中的緊急問題,然後再回去工作。這都是工作新常態的一部分。」

面對冠病疫情、健康因素和經濟衰退等引起的壓力,就會影響消化功能,包括增加胃酸分泌。(新明日報)
梁昌國也指出,由於一些公司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裁員,留下來的員工就得承擔起額外的職務和工作量。
觀察人士認為,這項調查的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經濟系高級講師佘教鍾博士指出,在傳統的辦公室工作安排下,人們比較容易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與工作切割開來。
「人們不覺得他們需要檢查和回復電子郵件,或參加會議。但有了居家辦公的模式,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了。」

(海峽時報)
另外,調查也顯示:
61%的受訪中層管理人員說,他們每天都得加班;
相較之下,只有49%的受訪董事級以上員工需要加班;
資歷較淺的員工中,只有54%的工作時間被拉長。
新加坡人力資源學院主席劉碧琴表示,中層管理人員「往往承擔最大的工作量」」,因為他們必須管理員工和運營。
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集團的新加坡區域經理張玉清說,在疫情期間,中層管理人員得花更多時間與員工互動,並照顧他們的福祉。
張玉清說,各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推高了勞動力成本,讓企業尋找合適人才的成本高昂。如果在等待招聘過渡期間積壓的工作越來越多,中層管理人員就必須介入並完成工作。
調查也發現,出現加班現象的領域主要是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企業發展等。
以人力資源來說,相關員工的工作量增加,主要是因為他們得執行政府的冠病安全管理措施。

(海峽時報)
那大家在2022年的工作時間還會再拉長嗎? 觀察員的反應不一。
有些認為,僱主會更加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另一些則表示,由於切換的工作安排已成為常態,員工可能需應付更長的工作時間。
張玉清說,雇員的心理健康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如今疫情結束的曙光遲遲尚未明朗,但各大領域內的大部分員工,其實已經快要疲倦不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