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暴發以來,組織過七次的閩南僑鄉行不得不暫停,山不轉水轉,總是要變通的,更何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調整課程內容,更多地結合本地案例組織教學,因為疫情管制條規不斷變化,真正展開在地現場教學是本學期的「華僑建築與聚落」課程,一轉眼到了學期末,上完最後一堂課,靜下心來回顧這一季的密集教學。

新加坡天福宮
基於自己的研究與社群網絡,挑選了四處古蹟安排現場教學,包括福建會館的天福宮、南安會館的鳳山寺、林氏大宗祠的九龍堂、武吉布朗墳場。當一大幫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出現在這些廟宇祠堂墳山時,可說是件樂事,間中摻雜絲絲惆悵。儘管天福宮和鳳山寺早就是國家紀念物,造型顯眼的九龍堂位於中心地段,武吉布朗墳場在本地文史界是大名鼎鼎,然而,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國際學生,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到訪這些場所。

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堂
我也沒想到的是,烈日炎炎之下的現場教學,場場講足兩小時而意猶未盡,竟然覺得有些遺憾無法帶他們考察更多本地古蹟。學生對於現場教學的喜愛顯而易見,因為所學的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白紙黑字,不再是網絡上的圖片動畫,而是他們身邊的事物,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曾經走過路過卻未進入的場所,見到了似乎是另一個世界裡的人物,這種體驗是坐在教室里永遠無法感受的。

新加坡鳳山寺
現場教學的成果令人欣喜,猶感傷神的是關於華僑宅邸聚落的教學,這原是閩南僑鄉行的重要內容,因為在本地缺乏這樣的教學資源。嘗試結合影音錄像進行教學,所幸2020年11月台灣公共電視推出一部題為「一座島嶼一座城」的紀錄片,通過精彩的華僑建築介紹金門與新加坡的歷史淵源與文化交流,不僅切合教學主題,還有英文字幕。這部紀錄片呈現了真實的兩地景觀與人物訪談,以學生所熟悉的本地場景連結起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島嶼,僑鄉不再是遙遠陌生的話題,學生見識了金門的華僑建築與聚落,也在金門案例中回顧課堂討論過的華人觀念與建築文化。

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山
與學生一起再次觀看這部紀錄片,感慨金門與新加坡金門會館的聯繫。這麼多年來見證台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與同仁的努力,一步一腳印在金門展開田野調查與系統研究,與海外金門僑團建立密切的互動,協助金門政府推廣金門文化,以學術研究帶動宗鄉機構的文化教育,促進他們與祖籍地的聯繫,這些都令我深受啟發。2019年12月曾帶領學生到金門考察,處處可見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曾在新加坡金門會館聽過多場他們的精彩演講,得以更好地了解金門文化。

國大建築系2021-2002學年第二學期最後一堂課
宗鄉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是祖籍地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的一部分,海外華僑華人無疑是重要推手。新加坡的華族建築真實記錄了這一歷程,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屬於島國的,作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有形載體,其意義與影響力是超越本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