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每逢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區墳場、骨灰甕安置所和廟宇的道路上,總會出現連綿不斷的「車龍」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華夏子孫一樣,新加坡華人不會忘記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清明」的由來
「清明」,顧名思義是「清新明凈」,也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茂盛的意思。據《曆書》有關清明的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也就是說,根據華人的二十四節氣,春分節氣過後的15天,便是清明,此時春和景明、草木萌動、萬物生長,大地清新而明凈,因此得名。
華人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寒食節?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民間傳奇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據說和介子推的死有關。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臣子寥寥無幾,臣子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他下令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臣子。只有介子推淡泊名利,拒絕接受封賞,他帶著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聽從一名臣子的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會出來接受封賞。然而,介子推和母親後來被燒死在一棵焦黑的大柳樹下,晉文公追悔莫及。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如棗餅、麥糕、青團和糯米糖藕等。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祭拜習俗
現今的新加坡華人還保留了先輩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上墳除雜草,把墓碑清洗乾淨。隨著火葬的普及,人們也會到骨灰塔祭拜先人。

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舉家出行,和親戚朋友一起掃墓,祭拜先祖。最開始大多會祭祀土地神,再在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等祭品。接著,燃起香燭,上壓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類,水果吃完回家。

新加坡本地華人一般會準備「三牲」(牲禮)祭拜祖先,即燒鴨、燒豬以及燒雞。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有的華人會選擇豬、雞、魚作為「三牲」。有的家庭還會準備「五牲」,可以從豬、羊、鵝、鴨、雞、魚、蟹和蝦中選取五樣。這些都是清明節常見的祭品。
清明節和族譜
清明節與族譜有什麼關係呢?
族譜是家學文化存在的一種物化形式,記載了一個家族祖輩的往事和老照片,反映的不止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更承載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
後輩在清明時分翻看族譜,了解祖輩的往事,或許會有所激勵和啟發。對族譜感興趣的公眾,更可展開一場尋根之旅,了解祖上留下的文化印記。
新加坡族譜協會會員將在4月1日的「保留傳統習俗:清明時節愛加溫」線上活動中,分享清明節對他們的意義,以及新加坡方言族群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清明節緬懷先人。

從土葬到火葬
華人自古以來都有「入土為安」的觀念,《周禮》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新加坡從開埠初期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本地華人都是採用土葬的方式來處理先人的遺體。
然而,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政府實施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改土葬為火葬,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
目前,公辦的骨灰塔主要有蔡厝港骨灰塔、萬禮骨灰塔、義順骨灰塔等。

2002年7月,新加坡政府推行新土葬法,規定土葬期為15年,屍體下葬後15年後將被挖掘遷移,屍骨將會被火化,骨灰安置在骨灰甕安置所。如果死者的宗教信仰禁止火葬,屍骨可重新安置在面積較小的墓地里。
當局也從2007年8月起對下葬方式進行改革,採用水泥框墓穴,取代只用泥土掩埋的傳統墳墓,節省空間。
由於疫情原因,今年清明節公眾祭祖每組人數限制在八人。
國家環境局也建議,大家族同組掃墓時,每個家庭最多派兩人參與。年長人士與兒童應留在家中,身體不適者更應及時求醫。
每逢清明節海外華人會怎麼做以示哀思?
印尼華人
早年印度尼西亞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一直延續著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里,「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

清明節前一個星期,印尼華人就開始買紙錢、蠟燭、花籃以及現代祭品如「金條」、「手機」等。印尼華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義,這期間不僅掃墓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日子,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傳承,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應該發揚孝道。

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後共進午餐,敦睦宗誼。
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習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舉辦師生校友聯歡會,加深彼此情誼。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不忘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公共墓園一般叫做「義山」,因此當地人常說清明節要「上山掃墓」或者直接說「拜山」。清明節當天,拜祭者先將墳墓打掃清理乾淨,然後擺上鮮花、水果等,再點上一炷香,寄託哀思、緬懷先人。

新加坡華人
同樣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清明節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節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
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會舉家出行,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20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家鄉過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
一些華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
美國華人
清明時節,美國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華裔先民,並呼籲華人不要忘記先民在加州開疆闢土的貢獻。當地華人紛紛以不同方式進行每年一度的清明節紀念活動。

紐約華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過清明節的不同方式。在這一天,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清明節掃墓成為華人聯絡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場合。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來美的新移民,也往往會通過書信和電話向遠在故國的親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美國華人雖然遠離故土,但許多人都認為,在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同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方焰指出,紀念華人傳統節日有助於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海外華人的交往和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