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厝港墳場辦事處。(截自視頻)
作者 侯佩瑜
傳統守墓人的形象在我們的認知里一般是:
每天穿行在灰濛濛的墓碑群,靠打理和修葺往生者的葬身地換取微薄薪酬。
但你可知道,新加坡墳場設有一個中央辦公室,專門負責統籌安葬和墓地的管理工作,裡面的負責人猶如一名現代守墓人。
我國目前只有蔡厝港墳場可供土葬。基於國土有限,政府從1998年起限定土葬的期限為15年,之後遺骨會被挖起安排火化。若逝者宗教不允許火化,墳墓就得遷往他處。
Faisal就是這麼一名「現代守墓人」。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上個月製作了一個視頻,介紹Faisal的日常工作。
Faisal是環境局的運營和設施管理部高級管理人員。他的職責是在蔡厝港墳場監督安葬運作,他的團隊會與殯葬業者合作,確保日常土葬過程順利進行,以及為當天準備足夠的墓穴(crypt)。

當局以往只能在遺體入土的數小時前才挖掘墓地。2007年當局引入新系統,預先在工廠以預製混凝土製造墓穴組件和頂蓋,然後再運到墳場組裝,之後為墓穴蓋上種有青草的頂蓋備用。一旦接到往生者家屬的要求時,只需將預製頂蓋揭開,便能開始土葬儀式,把棺木安置在內。這類預製墓穴的墓牆更薄,能讓墓穴像樂高積木那樣緊緊貼在一起,減少所需的墓地空間,因此可節省約15%的土地。另外,使用過的墓穴也可以重用,因此能使墳場的「壽命」延長至2130年。(截自視頻)
Faisal說,他們每天都需要與時間和天氣條件賽跑,確保在夜幕降臨前完成埋葬工作。
葬禮對家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充滿困難和情緒化的時刻。
Faisal面臨的另一挑戰是處理好家庭成員對逝者身後事安排的不同意見,有時這些分歧甚至會演變成激烈爭吵。他的工作包括安撫他們、調解和找到一個各方都同意的解決方案。
此外,他也要處理來自利益相關者和公眾的反饋。
Faisal分享他接過一通公眾的反饋電話,內容相當「靈異」。
一名男子在電話里說,他獨自到蔡厝港墳場拜祭至親,低頭清理雜草時,看到遠處有一名女子向他走來。當時忙著掃墓的他以為女子很快就會從身後經過。等了好一陣子就在他覺得奇怪而抬頭時,發現女子竟然已經憑空消失了,無處可尋。
Faisal哭笑不得地說,那一剎那,他實在不知道如何回復對方,只好回覆說:感謝你的反饋。

示意圖:傳說中的「阿飄」。(截自視頻)
不過Faisal說,他至今並沒在蔡厝港墳場遇過任何靈異事件,倒是聽過別人與他分享的各種「不期而遇」。
他笑言: 「剛入職時一踏入蔡厝港墳場,我真的不敢四處張望。特別是第一天上班時,總覺得有『人』在看著我。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就沒有這種感覺了,也許『大家』都已經認識我了,就不再看我。」
Faisal也分享說,畢竟是在墳場工作,有時也會感受到情緒上的波動,尤其是在觀看孩童的葬禮時。
他自己也育有年幼的孩子,特別能感同身受,無法想像家人失去小孩所需經歷的傷痛。然而,他仍然得保持專業,把傷感葬在心底,專心完成安葬工作,希望通過給予家人一個順利的葬禮,幫忙他們了結一樁心事。
他也說,在墳場工作讓他領會到一個真理:
「時間到了,就要走了,無論你是老的還是年輕的,健康還是不健康,當你的時間到了,就真的得走了。這提醒我要一直做好事,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