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顯龍總理。(通訊及新聞部)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民選總統所扮演的一個關鍵角色,就是監護儲備金的「第二把鑰匙」。
儲備金為什麼那麼重要,需要設立民選總統這個機制加以監護?
為什麼還有人將新加坡國家儲備金形容為國家的秘密武器?儲備金一共有多少,存在哪裡?
關於儲備金,大家心頭可能都是疑問。
亞洲新聞台(CNA)近日專訪我國總理李顯龍,揭開新加坡國家儲備金的神秘面紗,也破除了一些大眾迷思。
迷思一:國家儲備是由存放在銀行或金庫的現金組成的?
新加坡的國家儲備金不僅包括現金,還包括黃金、債券、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
此外,新加坡在本地和海外所擁有的土地、建築物、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公司等實物資產,也包括在內。
這些實物資產怎麼也能算在儲備金裡頭?
李顯龍解釋,這和一般人需要用錢時,可以將財物變賣典當,換取現金,是相同的道理。
新加坡儲備金都「藏」在哪裡?
由新加坡憲法第五附表所列出的法定機構(Fifth Schedule entities)掌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掌管的現金等金融資產;
淡馬錫控股持有公司股份等投資資產;
政府投資公司(GIC)管理現金,用以投資;
公積金局則負責投資累計的公積金存款;
裕廊集團(JTC)掌管工業用地、已開發的土地,和填海土地;
建屋局擁有工廠用地以及住宅用地。
以上並沒有完全覆蓋所有國家儲備金,還有其他來自新加坡法定機構的資產,比如在國家博物館的國家收藏、名畫等。
當屆政府只有獲得總統批准,才能動用往屆政府所積累的儲備金。
我們的國家儲備究竟有多少錢?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黃金,作為國家儲備的一部分。(UBS)
為了保障國家利益,儲備金總額不能公開,李顯龍總理在訪談中直截了當地表示,無法透露國家儲備的具體總額。
但他還是婉轉的表示,儲備金足以應付多數情況,還能為每年的財政預算案提供顯著支持。
這份支持有多大?總理透露,政府只將國家儲備凈投資回報貢獻(簡稱NIRC)的50%用於開支,並將另外50%存入國家儲備金,創造更多回報。
NIRC約為我國年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2022年財政年的NIRC約為223億元。
憑這些數字,相信蟻粉也能作一番粗略估算了吧。

金融管理局。(海峽時報)
迷思二:國庫盈實之極,怎樣都不會耗盡?
被問及是否擔心國家儲備會耗盡時,李顯龍表示對於國家這些年來建立的儲備金感到自豪,希望世世代代能一直守護好。
「因為儲備金一旦耗盡了,就很難再積累起來,完了就是完了。」
總理解釋,我國經濟不可能像上世紀70、80年代一樣飛速發展,每年取得非常高速的增長,可以把一大筆的收投入儲備金「東山再起」。
「我們必須很清楚意識到這是個伊甸園的狀態……你也許不會在任何時候都覺得一切良好,但要謹記這可是伊甸園,一旦離開了就無法再回去。」
迷思三:覺得有所謂的「足夠的儲備金」,達到足夠的金額後,以外的都可以花掉?
總理坦言他不知道多少才算足夠,因為「足夠」這個概念並不適用於儲備金。
他舉例,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政府不認為有什麼事需要動用儲備金。
但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時任總統納丹批准政府以1500億元儲備金,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間為新加坡銀行體系的存款提供擔保,穩住國人信心。
最終,這筆錢分文未動,但政府為了保障國人的工作,還是動用約50億儲備金推出配套,協助國家和人民渡過難關。
冠病期間,政府還在2020至2022連續三個財政年動用了儲備金,總額約400億元,為國民和企業提供了大力支持,保障國人生計,並優化醫療設施和服務和購買冠病疫苗。
總理表示: 「你不會知道你究竟需要多少,因為未來可能還會有比冠病疫情更嚴重許多的情況發生。」
總理認為,應把儲備金看作是未雨綢繆的資金,沒事就別碰,有能力時就放多一些進去,讓未來的世代也能受惠。
迷思四:政府會幹預淡馬錫的投資決策?
淡馬錫負責為我國國家儲備金賺取回報。
政府並不參與決定淡馬錫的投資策略,淡馬錫有自己的投資委員會,負責監督投資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