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新移民湧入新加坡。
而面對這裡多元的文化環境,
不少人會覺得有些難以適應。

語言、飲食、文化背景……
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溫馨提示:點擊進入視頻號觀看)
那麼,新移民想要融入新加坡, 真的很難嗎?
幾位從事不同行業的朋友也從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他們的想法!
01 馬玉 人力資源公司老闆
在新加坡30多年了,這裡已成了我真正的家!然而做為新移民,多少還是會有些適應和不適應的地方。
先說說最適應的地方。新加坡是個清廉的國家,到政府機關辦事手續清清楚楚,不需要走後門,找熟人。
這麼多年來,如果有任何關於程序上的疑問,我都可以很肯定地說直接查,沒有所謂「關係「,完全不必擔心被別有用心的人忽悠了。不明白就問,一條條的信息仔細看。雖然不太方便或難查,但是可以明明白白。
略感遺憾的是,政府應該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並更清楚地劃分責任,不至於查詢找錯對象時,沒有結果。
作為一個人事招聘的主管,我有不少機會看到這裡對外來人的負面態度。我說外來人是指兩種人,一種是藍領,一種是白領。
藍領的工作是很多本地人不願意做的,對老闆來說自然有壓力,因為請外來員工的名額有限,開個餐館,創個業,恨不能一家三代都一起干。成本高,老闆做不下去,不壓一下外來員工他能壓誰。老闆要是壓了本地員工,馬上會被投訴,真是怎一個「難」字了得。
白領則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擔任的崗位大多是高薪待遇好,是本地人希望競爭的職位,所以這一群白領總會讓本地人「另眼相看」。我想說的是,既然有競爭,人人都可立志圖強,壯大自己,不需要有酸葡萄心理。要知道外來人才可以把先進的知識、技術、管理,甚至被忽略的優秀文化直接植入我們的社會,讓我們少走彎路,增加競爭優勢。
02 林祿在 水墨畫家
我移民這裡快30年了,時間一晃而過。
最容易融入的自然是語言。當初想移民時,日本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後來考慮到華語在這裡普遍通用,所以選擇了新加坡。
在這裡生活感覺很舒心,因為民風簡樸,社會安穩,只要做好自己就可活得從容,還可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回饋社會。想當年初來乍到,我也從中得到不少貴人的扶持,所以一路走來還算平穩。
說到最難融入的,也是語言。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一般社交圈子都是以英語為主,住了這麼多年,我的英語還是頓頓卡卡的,回想起來也可能因為被身邊的人寵著的關係。
自小在這裡接受教育的兒女,他們雖然中英兼通,但還是用華語和我溝通;教課時,我也是以華語教學,所以一直不敢接收外籍學生,直到在俱樂部認識了一名美籍婦人後,才因何她的一次簡單交談而毛塞頓開。
略懂一點華語的她跟我說,教畫無需對談,因為繪畫本身就是一種國際語言,畫出來就能看懂。她的這一番話也就讓我放膽去教。
另外,新加坡人一般都是通曉中英雙語的,所以教畫的時候學生就充當了我的翻譯,我的外籍學生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漸漸地,原本的難題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當然壞處是會因此變得不那麼長進,一直躲在舒適的華語圈裡。
03 楊凱茵 幼教老師
以我在幼教的經驗,我覺得最容易融入到年長者的群體。他們每天都到中心來接送他孫兒,寒暄幾句之後,他們發現我是台灣人,就喜歡用華語跟我交談。特別是那些在國民服役時期被派到台灣演習的uncle們,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軍中趣事,還熱情地告訴我說哪裡的雞飯最好吃,周末有哪些好去處。
他們也很喜歡跟我講福建話,只不過在遣詞用句上跟台灣有點不同,他們經常說孩子的爸媽去「做工」,但台灣則習慣用「上班」。相比之下,他們比年輕家長更容易拉近距離,也許是年輕家長的華語不那麼流利,所以無法多聊。
比較難適應的,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些習慣吧。例如在處理垃圾方面有些不同,尤其在處理一些回收物品上不像台灣分得那麼細,而是把很多東西混在一起回收。台灣人的習慣是用完之後,洗乾淨才丟進回收桶里,我的新加坡朋友就沒有這個習慣,往往用完後就直接丟進回收桶,這麼一來,很容易招來螞蟻。
我在這裡六年,對Singlish一直在適應中。當一群新加坡人在聊天時,他們說話的內容我不一定聽得懂。尤其是在chat group里,我都是習慣性地打出完整的詞彙和句子,但我發現很多新加坡人喜歡用縮寫,例如「before」寫成「b4」,「no one」寫成「no 1」,我每次都要私下問朋友才弄明白,所以我無法參與聊天,只好保持沉默啦。
04 朱曉明 音樂人
我在這裡已經住了21年,一路走來感覺很好,沒什麼適應不了,可能因為新加坡是個已開發國家,各方面的設施都給予生活很大的方便。
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上來看,因為這是生活的必須,所以我在移民前就已做好功課,先了解這裡有沒有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對一個北方人來說,長住下來還是挺興奮的,因為以前吃的都是中國的北方菜,可在這裡能吃到不同地區的華人美食,是一種福氣。只不過我一直「局限」在華人的餐飲上,前陣子,我還跟太太說,這裡很多本土食物我都還沒嘗過呢!
這不涉及口味問題,而是我不能完全看懂餐牌上的英文,更何況是馬來文或印度文,就更不懂啦。有一些高大尚的非華人餐館,菜單上連圖片也沒有,點餐時受到了一些限制,也許,只有在本地朋友的陪同下才能更好地享受用本地餐。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不同種族的習慣會使我們在融入方面有點絆腳,例如剛來的時候,我自己吃豬肉,還邀身旁的馬來朋友同吃,幸虧彼此熟絡,對方才不覺得被冒犯,所以新移民要特別清楚非華人族群生活上有哪些禁忌,才可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還有一次,我到咖啡店的鴨飯店買吃,攤主是一名中年auntie,付錢時我問她:「 How much? 」結果auntie瞄了我一眼說:「 講華語啦,講什麼英語?」 可見新加坡也不是每個地方講英語都行的。
05 司言詞 教育中心創辦人
工作上的融合比較容易。我因為自己辦兒童教育中心,跟很多本地機構、老師都有合作,覺得新加坡的社會體系完備,新加坡人工作的專業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的信任程度都是蠻好的。所以我在這裡跟大大小小的公司、各式各樣的人合作,都挺順利。當然,一般的工作難度和溝通問題總會有,可是底層的基礎非常好,合作也是蠻順暢。合作時,彼此的誠信度非常高,減少了不少麻煩。
在工作上真要挑的話,就是本地很多線上的系統不好用,介面不夠友好,而且流程很長,填寫資料時經常出現卡在那裡,不知怎麼好的情況。幸好,政府機構有為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幫了我們不少。特別是疫情期間,幫我們申請了一些津貼,我們是非常感恩的。
說到這裡,不由得讓我想起一件趣事,記得一年中秋,我們約見一位諮詢人員,因為我們好久沒見面了,又是過節,便想送他一盒月餅。從我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很正常的人情,可他就是堅持不收,他說不可以接受我們送的任何東西,結果只好很尷尬地把月餅帶回家自己吃了,哈哈!
後來我們還是有很多互動,他也還是很熱心地幫忙,慢慢地我了解到這是新加坡的廉潔文化,滲透在點點滴滴。雖然當時我覺得有點尷尬,但現在想起來,我覺得這一層關係非常乾淨,感覺很舒服。
較難的是文化上的融合,這包括了生活與工作。我與本地人相處停留在表面上的客氣,比較知心要好的,都是新移民的朋友,可能是因為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話題更多,分享的事物也多吧!
以上朋友們的言論來自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籌劃創辦的:
《華匯》中文雜誌。

本期的「你說我說」聚焦: 「新移民融入新加坡難嗎?」, 看過他們的想法之後, 你是否也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呢?
本期話題: 「新移民融入新加坡難嗎?」
移居來到這個多元文化的小紅點,新移民在面對一個嶄新的,與原有生活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時,難免會有語言、飲食、文化上的差異,融入是否真的很困難?
圖文編輯:Lois
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