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是否有這樣的經驗:
生了病想看私人專科醫生,但必須選擇保險公司指定名單內的醫生,才可以向保險公司索償?
若自己相識多年的醫生離開了指定名單,就不得不改看另一名自己不熟悉的醫生。
最近就有讀者投函《海峽時報》,建議廢除保險公司的指定醫生(panel doctor)制度。
讀者Ng Sout San認為,這個制度使保戶很難獲得持續的護理。
她舉例說,她與醫生A長久以來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係。當她需要動手術時,保險公司卻通知她,由於醫生A不在保險公司的指定名單內,若她選擇繼續看醫生A,就得支付2000新元的「非指定醫生」自付額(deductible)。
保險公司建議她改看指定名單內的醫生B。不料,醫生B不久後也離開了指定名單,現在她又得另尋新醫生。
Ng Sout San指出,持續的護理對於管理慢性疾病和培養醫患之間的信任至關重要。
「不過,保險公司的規定可能影響病患的自主權和持續護理;當新醫生為病患進行重複檢測,或重新評估之前的治療方案時,也會增加病患的醫療開銷。」
「這跟衛生部的健康SG計劃鼓勵國人固定看同一名醫生,似乎背道而馳。」

不論大病或小病,最好都看同一名醫生。(聯合早報)經驗豐富的醫生 應收取較高費用
不少醫生對Ng Sout San的處境深表同情,紛紛致函《海峽時報》直抒己見。
手部專科醫生Andrew Yam直言,指定醫生制度不僅影響了病患的護理,還扼殺了私人醫療領域的競爭。
據他觀察,遇上公共假期或過了辦公時間,即使病患需要緊急護理,也不容易找到指定名單內的醫生。一些保險公司也依賴非專科醫生或非醫療人員來決定要授權哪些治療。
「病患在等待授權時可能面對手術被推遲或保險公司拒絕承保等狀況。如果出現不好的結果,誰來負責?」
Andrew Yam也指出,指定醫生的收費目前受限於衛生部收費基準的下半部分。
醫生在進行較複雜的手術時無法收取較高的費用,因此在進行較簡單的手術時也不會收取較低的費用,這對病患來說是不公平的。
他認為,經驗豐富的醫生應獲准收取較高的費用(包括衛生部收費基準的上半部分),而保險公司也應調整醫生的報銷額度,由病患來補足剩餘的部分。
前官委議員陳藝旋醫生對這點表示贊同。她建議衛生部考慮調整報銷方式,讓保險公司先給醫生一筆費用;若病患選擇看經驗較豐富的醫生,再由病患來填補差額。
「這麼做有許多好處,醫生在收費時會更加謹慎,病患也有權決定要去哪裡接受治療。」

如果病患在等待授權時,面對手術被推遲等狀況,誰來負責?(聯合早報)擴大指定醫生人數 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指定醫生制度自2016年開始在新加坡實行,當時由保險業主導的醫療保險專案組建議,保險公司應公開披露遴選指定醫生的標準。
但時隔八年,仍沒有一家保險公司這麼做。
保戶在不清楚遴選標準的情況下,也只能根據保險公司的「偏好」來選擇一名指定醫生。
陳藝旋透露,根據現有做法,專科醫生加入保險公司的指定名單時,雙方都必須簽署合同並遵守保密條款。
她呼籲保險公司提高透明度,公布常見手術的收費標準以及給予醫生的薪酬。

(海峽時報)
有趣的是,指定醫生制度曾獲衛生部推舉為幫助保險公司控制索償額節節攀升的良方,因為指定名單中的醫生必須承諾不漫天開價,以及不為病患進行不必要的身體檢查。
剛入行的年輕醫生也透過成為指定醫生,從保險公司那裡獲得「客源」並建立名望。
乍看之下,這個制度似乎對病患、醫生和保險公司都有好處。
不過,所有制度都有它的弊端,指定醫生制度也不例外。
數年前,新加坡醫藥協會與保險公司多年來積累的恩怨終於浮出台面。
協會指控保險公司利潤過高、理賠過低;指定醫生制度不透明,把很多同行拒於門外,剝奪了病患的選擇。

指定醫生制度是在剝奪病患的選擇?(海峽時報)
為了解決這些矛盾,衛生部委任新加坡醫藥協會、人壽保險協會以及醫學專科學院代表組成三方委員會,探討如何改進私人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簡稱IP)的管理方式。
委員會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擴大指定醫生的人數,讓保戶可從1000多名私人專科醫生中選擇。
多數保險公司已承諾將指定醫生的人數增加到至少500名;日後私人醫療機構提出的索賠中,八到九成將來自這些指定醫生,遠高於2019年的兩成。
新醫生很難加入指定醫生名單?
不過,新加坡醫藥協會認為,目前的制度仍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阻礙。只要醫生都遵循收費基準,保險公司其實不必委任指定醫生團隊。
協會主席黃志光醫生指出,雖然指定醫生團隊的選擇如今更加廣泛,但可能已達飽和狀態,剛進入私人領域的新醫生或許很難加入。
「雖然保險公司成立了擴充指定醫生團隊(extended panels),讓專科醫生更容易加入,但這點並未獲得廣泛宣傳。病患可能因考慮到額外費用,而不願尋求他們的服務。」

病患可能因額外費用而不願尋求新醫生的服務。(海峽時報)
在紅螞蟻看來,指定名單內的醫生未必個個都是醫術高明、經驗豐富的醫生。
一些收費較高的資深專科醫生可能覺得保險公司定價太低或不合理,而不願加入指定名單。
如果收費控制得不好,保險公司面對的索賠額可能變動太大,反而會增加他們的成本,最後還不是轉嫁到病患身上?
保險公司與保戶之間的關係,要與醫患關係「和諧共存」,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