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翻譯委員會成立十周年 陳傑豪:儘管科技能加快翻譯 但仍需人工把關

全國翻譯委員會表示,我國缺乏了解本地語境的翻譯者,下來將著重培養更多本地人才以及投資在人工智慧翻譯工具上。另外「民譯達」譯者計劃推出三年來,吸引超過2000人加入。他們協助提升政府宣傳文件的翻譯水平。

科技和人工智慧迅速發展,但這不能取代翻譯人才。政府接下來將多管齊下,進一步提升本地的翻譯水平。
這包括培養更多熟悉本地語境的翻譯人才和投資於相關科技。
今年是全國翻譯委員會成立10周年。也是委員會主席的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陳傑豪在媒體分享會上說,過去十年,委員會為本地翻譯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確保重要的政府信息有效地傳達給社會各階層。
放眼下一個十年,陳傑豪說,科技日益發達,但儘管使用科技能加快翻譯工作,仍需要人工把關,以確保翻譯內容的準確度和符合本地多元文化的語境。此外,翻譯工作不再只集中在媒體工作或學術與商業活動,科技領域也需要這類人才,例如開發翻譯應用、多語言的電玩等。因此,我國對翻譯人才和相關技能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這個競爭不是跟人、跟機器之間的競爭,而是哪一個人能更善用科技。其實我們在平時工作的場所都用科技啊,數碼科技啊,所以翻譯也是一樣的。尤其是有了人工智慧,事半功倍,用了更快,那機器可能做七、八成的工作,可是我們還是需要人做其餘的一成、兩成,所以還是有工作,還有很多機遇,可是要善用科技。」
陳傑豪說,政府會從三方面下手,以滿足需求。
「第一是培育翻譯人才,尤其是了解本地語境的翻譯工作者。第二是更善用科技來提高我們翻譯的質量跟效率。第三就是培養國人對翻譯的興趣,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
委員會的華文諮詢團成員張嘉慧說,除了科技不斷進步,語言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要提高本地的翻譯水平,翻譯工作者也必須跟上時代步伐。
「語言一直在變化、時事不斷在更新,我們其實需要人來衡量一下,並且把最新的信息放在翻譯內容裡面。那對譯者來說,其實我們一直不斷在吸收每天的新聞、最新的網絡趨勢、網絡用語等,這些都需要人去理解,然後去運用。所以我覺得在語言能力方面做得很好的譯者,其實每天都在學習,而不是你接受了正規的訓練、上過一門課或畢業後,就已經有所有的技能可以很好地去做翻譯。」
全國翻譯委員會今年將開展交流活動,收集各方的反饋,以便為我國翻譯領域制定未來十年的發展策略。
他們也會舉辦一系列活動,慶祝成立十周年。活動將圍繞「譯脈相通,世代共情」的主題,包括工作坊、交流會、11月中舉行的10周年大會等。
委員會自2021年推行民譯達計劃以來,已有超過2千人加入。陳傑豪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為提升本地的翻譯水平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