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日訊)因迷信「母女相衝」,而將初生女嬰送孤兒院,九旬嬤悔恨63年要尋人,但當年孤兒院由洋修女打理,如今都已不在,而有一部分兒童或已移居外國,母女再續前緣不易。
《新明日報》昨天報道,現年90歲的周玉瓊於1957年10月誕下一名女嬰後屢病不愈,家人找上相命師詢問後以為女兒的掌紋不佳,相信「母女相衝」一說,所以把未滿一個月大的女兒王淑玲送到孤兒院。
據透露,周玉瓊與丈夫王世通當年是把女嬰送到勿拉士巴沙路(BrasBasahRoad)路一帶的天主教孤兒院。她對此事耿耿於懷數十載,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與這名親生女兒重逢。

王世通曾親筆寫下將女兒送走的經過,並稱這是「終生一大憾事」。(檔案照)
家人相信,現在的讚美廣場(CHIJMES)是當年孤兒院的原址,而孤兒院目前已變成位於宏茂橋的聖嬰會兒童中心(InfantJesusHomesandChildren’sCentres)。
記者聯繫上中心的一名負責人,對方通過電話說,近日的確有人上門詢問與王淑玲有關的事宜。不過她說,由於當年的孤兒院沒有一套完善的檔案系統,要追查人員去向得費一番周章。
「記得當年孤兒院主要由來自愛爾蘭和法國的修女打理,中間也有人受感召後帶上部分兒童北上大馬,或者移居其他地方。」
據悉,一些孤兒被領養後可能也會改名換姓,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經歷。當年打理孤兒院的修女也不知如今身在何處。
另一方面,民俗學家徐藝庭受訪時告訴記者,兒童的掌紋、面相等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一般上不會過早為他們看相。
「掌紋的生長是最不穩定的,通常看掌只用作讓成年人了解過去。」
她也說,如果認為嬰孩的八字與父母親相衝,可以通過讓孩子認乾爹、乾媽,或者過繼給父母的兄弟等較溫和的方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