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除夕了,這個春節比起以往有所不同。很多小夥伴由於疫情原因,在這個本該與家人團圓的節日裡只能留在新加坡過年。但是距離上的遙遠阻隔不了家人的溫暖,在除夕夜和父母視個頻,和朋友吃個年夜飯,也是熱熱鬧鬧的一個夜晚。樂觀來想,這也是大家體驗異國春節的一個機會。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聚集的國家,這裡融合著各地域華人的文化習俗。在春節這個重要的華人節日裡,新加坡在長期的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保留了很多新年文化傳統。
如牛車水一帶以大紅為主體的新年屬相燈飾,同時這裡也是新加坡獲得鞭炮豁免權(限春節期間)的唯一區域。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商販吆喝著出售年貨、生肖燈飾點亮了大街小巷、還有財神繞街送福氣等活動,都是新加坡春節常見的熱鬧景象。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很多小夥伴沒辦法回國,剛好體驗一把異國新年!那麼在新加坡過農曆新年,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呢?
今天不妨跟小編一起簡單了解一下新加坡新年的一些習俗,入鄉隨俗!
少不了的「橘子」

每逢農曆春節,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拿著一個精緻的小紙帶,裡面裝著兩粒柑橘作為賀年禮,兩粒柑橘象徵著「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等多重意涵。廣東話中「柑」與「金」同音,因此送桔子有送吉祥、送財運之意思。
當主人接下兩粒柑橘賀年禮後,等到客人要離去前,也要回贈兩粒柑橘,新加坡人俗稱「換橘子」。也因為這樣,柑橘成為新加坡華人農曆新年前必須採購的年貨之一,年節前往往供不應求。
站著撈的「魚生」

新加坡人在過年時,必須要吃一道稱為「魚生」(Yu Sheng)的菜。這道菜是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裡,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然後進食。象徵新的一年風生水起、好運旺旺來。
每放入一種配菜,都要配合相應的吉利話,如:
放入魚生時會說:年年有餘!
放入酸柑肉時會說:大吉大利!
放入胡蘿蔔絲時會說:鴻運當頭!
放入青木瓜絲時會說:青春永駐!
放入乾果、花生碎時會說:金銀滿屋!

之後,一起用筷子將盤中材料高高夾起,夾得越高,代表新的一年賺的越多。一邊高聲道:撈起!撈起!(廣東話稱為lo hei)撈到風生水起,吉祥如意,熱鬧歡慶!
如果春節期間,你在新加坡的餐廳里,看見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舉得老高在吃,千萬別覺得太奇怪,這是新加坡的節日習俗哦!
必有的新年「紅包」

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發「紅包」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價值為2新元到20新元不等的新鈔,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壓歲錢一般從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當然,紅包裡面裝多少錢並不重要,主要是討個好兆頭。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習俗,在新加坡,沒有結婚的長輩,不可送晚輩紅包。在新加坡的習俗中認為,非婚男性送晚輩紅包,會難以娶妻;而非婚女性送晚輩紅包,會難以嫁人。
必吃的好運「盆菜」

「盆菜」本是香港、廣東等地的傳統食物,豐富的食材滿滿擺放在食盆之中,象徵著:發財、喜慶和豐收。
豐富的材料一層一層疊放在大盤裡,最容易吸收湯料的放在下層,越吃也有滋味:鮑魚、海參、花膠、瑤柱……或只是仿葷的純素盆菜。材料是什麼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圍坐熱熱鬧鬧吃年夜飯的那份感覺。
旺來吉兆「黃梨撻」

在新加坡新年食物中必不可少之一是黃梨撻。這是一種是早期峇峇娘惹的傳統糕餅,和台灣的鳳梨酥不同,餡料外露,小巧可人。
黃梨在廣東和潮州話中,有「旺來」之意;不僅僅家家戶戶會在過年時候吃黃梨撻,商家也會在擺上黃梨的裝飾以圖吉兆。
小心使用「恭喜發財」

這一點似乎很難理解,畢竟新年有這麼多禁忌,都是為了把財氣留在家中,能夠人丁興旺、年年富貴,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事嗎?
別把這句話視為理所當然了!有這樣一種說法,新加坡人將「財」字視為「橫財」,並非靠自己努力賺取、而是靠著不公義的手段獲得。在新加坡的文化傳統中,「恭喜發財」可不是一個祝福,反而更像是一種諷刺和抨擊,如果過年去市區購物,可不要對老闆脫口而出喔!

2021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