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名義人均月入中位數,也只有3500新幣。
那麼,這些在新加坡社會中占據了相當大比例的芸芸大眾,在新加坡又是怎麼維持生計的呢?

圖源:Ashley Abroad
新加坡本地人生活開支高嗎? 實況實況
前面有外國遊客談新加坡的物價,也有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外國人發聲。
那麼,對於新加坡本地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水準又是如何的?至少在椰子看到的例子中,並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誇張。
一些網友分享的例子,也佐證了椰子的看法。
①新加坡一家四口公民,有房貸,花6000新幣
組屋月供:1200
蔬菜水果:1000
外面吃飯:400
大娃上政府小學,靠近住家:學費不到20、吃飯零花80
二娃沒上學,奶粉尿不濕等: 300
女主人護膚品:500
保險平均每個月:1600(包括儲蓄和保守理財)
車費:500(包括周末出去玩)
給父母:400 (最少)

示意圖,圖源:海峽時報
*素材內容來源小紅書網友@momi
還有一對收入頗高的夫婦,在新加坡定居了十年,說自己現在每年都能存下差不多20萬新幣!每月只花不到5000新幣也過得還不錯!
②新加坡本地居民夫婦,無娃無房貸,花4975新幣
物業費:340新幣
水電網煤氣費:200新幣
房產稅:50新幣
養狗費用(自製狗糧、美容和保健品):200新幣
洗空調費用平攤到每個月:20新幣
交通費(地鐵/公車) :200新幣
打車費:100新幣
逛超市:700新幣
倆人的電話費:100新幣
周末吃大餐:1000新幣
買衣服:200新幣
社交活動:400新幣
淘寶消費:200新幣
護膚品+美容:300新幣
鐘點工打掃:65新幣
倆人的住院保險:100新幣(保險費有一半可以用CPF MA帳戶付)
每月合計固定開銷一共4975新幣。

示意圖,圖源:Yahoo
*素材內容來源小紅書網友@筱悠
可以看出,對比外國人來說,新加坡本地人的開銷要低很多很多。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差異?
①本地人住宿費用沒那麼高
說起來,外國人來新加坡,開銷最大的就是住宿費用了。就比如上文中的Brown一家,他們一個月的房租就要6000新幣!這幾乎占了每月總開銷的三分之一!
但是對於新加坡本地人來說,他們可以購買政府組屋,就算是貸款,平均月供可能也就是1000新幣左右。其中還有一大部分能用公積金支付。

圖源:EdgeProp
另外,說實話,不少外籍人士來新加坡,或許都會覺得組屋「不夠檔次不夠方便」,而選擇租住公寓甚至有地住宅。
這可不是要用真金白銀買單嘛!

圖源:Business Insider
②新加坡本地人不需要考慮匯率問題
不少外國遊客來新加坡旅遊時,都會不自覺地將新加坡的定價,換算成本國貨幣。
而新幣在全世界都算是「值錢」的那一檔,這麼一換算的話,可不就得貴上天?
但新加坡人賺新幣花新幣,薪水基本上跟著物價成正比。即使是通貨膨脹最嚴重的2022年,受僱居民住戶的月入中位數的也同比實際增長了0.2%......

圖源:海峽時報
③新加坡本地人有海量政府補貼
外籍人士子女想要在新加坡公立學校讀書,往往需要經過考試,且學校還不一定有學額,只能選擇收費較為昂貴的國際學校就讀。
但新加坡本地居民子女就不用為此發愁。說起來,即使是外籍人士子女讀了政府學校,費用也和PR、公民完全不一樣。

公民子女讀小學幾乎不要錢,但外國人子女最少一個月也要545新幣,圖源:MOE
在醫療上也是如此,外國人在新加坡完全享受不到政府津貼。
但本地人就不同了,5000多新幣的住院費,層層扣下來可能自己只要交幾十新幣就好。

圖源:gov.sg
④新加坡人吃飯不會經常下館子
外國遊客來新加坡,往往都會去一些網紅店,吃新加坡特色美食。
然而,很多店本身就是做遊客生意的,定價自然不低!
但新加坡平時解決溫飽,都是去咖啡店/食閣/小販中心一類的地方。這裡的食物不需要收10%服務費。

圖源:CNA 不僅如此,小販中心這類檔口標出的價格,就算包含了消費稅在內,也比館子便宜很多。 就拿肉骨茶來說,外面一份十幾塊新幣,這裡可能只要4、5塊錢就能買到了。

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幾年,新加坡本地的物價確實漲了很多,也讓很多本地人叫苦不迭。
但是,用腳投票的數據不會說謊。過去幾年,新加坡人口連續漲,現在已經快600萬了!
新加坡也沒有網上鼓吹的那麼不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