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宜海軍基地是新加坡的深水良港,可供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等在內的大型艦艇編隊停泊,並且配有功能先進的自動儲存倉庫和自動監視系統。
20年前,新加坡和美國簽署協議,樟宜海軍基地為美軍第7艦隊及其他過往船隻,包括航母等大型船隻,提供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
美國海軍使用樟宜基地,無疑將對東南亞的戰略形勢帶來深遠的影響,還可以大大拓展美海軍第7艦隊的控制範圍。美海軍艦隊可以在24小時內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達海灣地區;向東則可以直接進入南海海域。

2019年年底,新加坡再次和美國防長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新加坡主動示好,美軍獲得了新加坡境內海空軍軍事基地的進一步使用權,新協議將美軍的使用時間延長了15年。
2020年5月,美國「吉福茲」號瀕海戰鬥艦和新加坡「堅信」號隱形護衛艦在南海展開「自由航行」,並舉行聯合演練; 美國拒絕承認中國的南海主權後,從偵察機到雙航母戰鬥群一共抵近偵察多次,均是從新加坡起飛。
新加坡不僅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更是在南海問題上對美國緊緊跟隨,對中國各種懟。
中國復興速度越快,新加坡和美國走得越近,為什麼?

新加坡,彈丸之地,面積724平方公里,只有深圳市的大約78%,武漢市面積的8.4%,北京市面積的4.4%。
但新加坡是無可置疑的已開發國家,人均GDP達到6.3萬美元,全球排名第8。
不過僅僅在幾十年前,新加坡倒貼出去都沒人要。 所有國家的獨立都是爭取來的,唯有新加坡的獨立是被逼無奈。

1963年9月,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加入了馬來西亞,但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由於華人和馬來人的矛盾等諸多原因,馬來西亞國會緊急修改憲法,以126票全票贊成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李光耀用各種辦法爭取,依然不能改變馬來西亞的想法,迫不得已,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離開馬來西亞,李光耀的心情是絕望的,在日記中寫到: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好日子,我們從來沒有爭取過新加坡獨立.....
李光耀只哭過兩次,一次是在母親去世時,一次是在新馬宣布分家時;
李光耀的絕望有足夠理由,不要說發展的機遇,新加坡甚至不具備基本的國家安全條件。
且不說沒有任何的礦產資源,也不要說新加坡的糧食90%需要進口,就是連讓人活命的淡水都沒有!

這個城市國家從建國開始就面臨巨大的危機,儘管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但是724平方公里內既沒有淡水河流,也沒有湖泊,雨季的水都只能白白流走,無法供全國500多萬人使用。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淡水全部依靠馬來西亞進行供給,一旦停止,新加坡馬上陷入缺水的危險之中。
1997年,從泰國開始的金融危機波及整個東南亞,馬來西亞信用破產,面對嚴重的經濟衰退,馬來西亞政府表示:「希望新加坡能提供資金支持,馬來西亞會繼續給新加坡提供淡水」 或者這句話新加坡可以理解為「趕緊給錢幫我,否則渴死你」 新加坡又恨又怕,終於下決心開始考慮自力更生,解決飲水問題。1998年,新加坡第一個海水淡化廠建立,2002年,新加坡啟動再生水計劃,把廢棄用的水循環改造成飲用水。

什麼是再生水?就是來自陰溝管道的廢水、污水,廁所沖洗廢水、洗浴廢水、廚房、部分雨水、辦公和商業場所的污水等經過循環凈化後的水,敢喝嗎? 但實踐證明,新加坡強大的凈水能力已經能夠讓再生水的水質達到或超過歐洲和美國的飲用水標準,清潔度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飲用水標準高出50倍。
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心理必然是對再生水有著排斥心理的。為此,新加坡政府從總統到總理,在各種場合帶頭示範,喝下再生水,告訴市民:放心喝,木有任何問題。

到了今天,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新加坡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與人力,經過20年努力,新加坡也才滿足了50%左右的飲水的自給自足,剩下的50%,還是需要向馬來西亞買水。
在幾乎所有國家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對新加坡已經是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障礙。
那麼,這個連水都沒有的地區,憑什麼成為已開發國家,甚至人均GDP超過了美國?
因為李光耀充滿理性的現實主義; 因為新加坡廉潔高效的政府運營; 因為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 .....
是的,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都不是問題的根本!
不要妙筆生花。 不要無中生有。 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新加坡成為已開發國家,有且只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馬六甲海峽。
而馬六甲海峽的航運貿易中,運往中國的原油占了整個貨運量的50%左右;

很不幸,整個東北亞都需要大量的進口石油。 2020年上半年,中國石油產量在全球排名第6,總量接近1億噸,但中國對石油的進口依存度依然高達73%,是全球第1的石油進口國,進口量遠高於第2名。
「這裡的全球第6是指石油產量,不是指石油儲量,前5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沙特、加拿大、伊拉克。」
沒有辦法,中國是全球的經濟引擎,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唯一的工業超級大國,唯一具備全球完整的工業製造供應鏈條,產值超過美國日本德國的總和。
龐大的工業產值,需要海量的石油來進行支撐。

日本,全球第3大經濟體,但日本幾乎完全不產石油,日本的石油99.7%依靠進口,是全球第4大石油進口國; 韓國,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比日本還慘,石油年產量240萬噸,人均比日本還少,全球第5大石油進口國; 如果東北亞沒有石油,經濟和工業發展馬上出現問題。而中日韓的石油運輸,超過80%以上經過馬六甲海峽,日本更是超過95%以上。

馬六甲海峽有多重要? 它是當今世界最繁忙的水道,沒有之一。貿易量可以占到全球海上貿易的1/4。
馬六甲海峽不僅僅是控制東北亞石油運輸的咽喉,東亞諸國都必須穿過馬六甲海峽,才能完成與非洲、歐洲、大西洋的貿易,也才可以進入波斯灣,與中東諸國進行石油貿易。一旦這條通道被非中立方掌控,勢必會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的衝突甚至戰爭。
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是當之無愧的海上生命線。

目前,馬六甲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三國海軍聯合巡邏,保障安全。 而在三個國家中,馬六甲海峽對新加坡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因為馬六甲海峽的深水航道在新加坡這一側,更是因為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發展的幾乎全部。
李光耀去世前,在遺作「李光耀觀天下」中講述了自己對未來世界的一些看法,令人較為詫異的是,他對新加坡的未來做出了很悲觀的預言,認為非常有可能逐漸成為一個平庸的國家。

李光耀看到,新加坡的軟肋非常明顯,他們的命運根本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是全球化救了新加坡,新加坡是作為重要的全球航運樞紐存活下來的。
但是,這種高度的開放也讓新加坡變得非常脆弱,全球範圍內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牽連的新加坡。
如果東南亞風平浪靜,新加坡自然能獲益,但如果東南亞出現了一些動盪,新加坡就勢必會跟著倒霉。
李光耀很清楚,有馬六甲海峽,新加坡興,沒有馬六甲海峽,新加坡衰。

從什麼都沒有的彈丸之國,到讓周邊羨慕的已開發國家。背後是伴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崛起,馬六甲海峽在全球航運中承擔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居世界最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並成為國際航運的中心。

同時,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此外,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在這些基礎上,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新加坡的發展是因為他們的勤勞,這句話,聽聽就可以了。 在經濟學上,物流GDP每增加1元至少可以拉動其它行業的4元GDP,而新加坡的物流行業就占了整個國家GDP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