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良唱片即將結業,女老闆黃銀娣感到很是惋惜。
以前家中有一台黑膠唱片機,就是非常了不起值得炫富的事。自日本索尼公司出了walkman後,音樂卡帶步入了極為風光的全盛期,但很快就被薄薄一片的閃亮CD無情取代。如今科技發達,音樂早已數碼化,質量也絲毫不輸給CD和黑膠唱片。
當唱片機老舊得唱不動歌,黑膠唱片、卡帶甚至是CD早已不再是可以向同學和朋友們炫耀的「戰利品」時,坐落於牛車水的富良唱片,這個半世紀來承載著無數青春記憶的老攤位,也不得不在本月底,被迫正式走入新加坡人的集體回憶里。
富良唱片結業的消息上周傳出後,攤位過去幾天迎來不少人潮。
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富良唱片全盛期時經常去光顧的老顧客。他們這回是專門「登門造訪」老攤主兼創辦人黃銀娣(79歲),看看她順便道道別。
就連帶團途徑牛車水的導遊也特地停下腳步,為旅行團的客人們介紹本地這個既珍貴又有特殊情感意義的老唱片攤位。
刀子嘴豆腐心的老攤主
54年前,新加坡的生活相對簡單,即使想打工也沒有太多行業可選擇。
女老闆黃銀娣當時決定售賣唱片後,就一頭栽入這個行業,勤勤懇懇地經營著小攤位,慢慢地從一間小店變成兩個店面,超過半世紀的歲月與心血都奉獻給富良唱片。
開店最關鍵的是必須能掙錢,女老闆儘管嘴上如此說著也深諳其中的道理,過去三年來,店鋪卻不斷在虧錢。但她依舊咬緊牙根,連嫁妝都賠進去了還是不肯停業。只因為「富良」是以她兒子的名字所取名,感情上就像她的另一名孩子那般,不能隨便拋棄。
黃銀娣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曾用廣東話說:「我撐到面青口唇白,真的是沒那麼多錢繼續撐下去了。」
經營「富良唱片」,女老闆賺的可不只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收穫了無數名「顧客粉」。

貼心服務,拉近距離
擁有大批的「顧客粉」,女老闆肯定有她獨特的魅力。
其實這份魅力源自於富有人情味的服務,其中一項就是可以讓顧客「定製」自己想要的唱片,等到貨源抵達時再過去取,省得白跑一趟。這看似平平無奇的服務,放在當年可是特別貼心且吸引顧客的賣點。

富良唱片舊照,幾十年如一日。(海峽時報)
這項貼心服務也將新老顧客都「寵壞」了,時至今日還改不了向女老闆訂CD唱片的習慣。如今女老闆選擇結業,有顧客上門想要訂唱片時,她會耐心叮囑對方,自己不再提供訂唱片的服務了。
此外,在以前CD唱片還盛行的時代,不少顧客都想搶在別人之前得到自己心儀偶像新鮮出爐的新唱片。當年,一些與老闆特別熟絡的老顧客都會很聰明地播打「直通電話」到店裡打聽消息,獲得唱片到貨的第一手資訊,再也不會撲一個空。

曾經備受歡迎的卡帶。(網際網路)
小小唱片攤,見證了無數顧客的成長歲月
老顧客趙先生和趙太太從十幾歲起就光顧富良唱片並成為忠實顧客,轉眼兩人都已是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了。
趙太太透露,她一開始來到這個唱片店,是趙先生騎著摩托車帶著她過去的,那時候兩人還只是情侶關係,富良唱片是他們約會行程的亮點之一。
那時候的富良唱片是家喻戶曉的唱片店,價格便宜特別受當時學生的青睞,人氣高到必須兩間店面結合在一起。雖然店鋪面積更大了,但人流卻遠遠比現在還要多出好幾倍,就連買張唱片都必須「投身」人海當中,人擠人還要眼明手快才能買到心儀的卡帶或CD唱片。

新加坡的唱片攤曾經門庭若市,客流絡繹不絕。(NAS視頻截圖)
趙先生和太太以前看見女老闆就是一口一個親切的「安娣」。由於他倆都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能夠與女老闆毫無障礙的輕鬆交流,所以女老闆也經常會與他們搭話。在夫婦倆的印象中,女老闆是個非常健談的人,並且親切友善。
在以前唱片流行的年代,唱片攤位和店鋪不勝枚舉。趙太太也曾經逛過其他唱片攤位。她與紅螞蟻分享了富良唱片在眾多唱片店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一般的唱片店老闆會因為顧客沒買唱片而對他們臭著一張臉,但在富良唱片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老顧客在看見關於店鋪結業的新聞,趕緊來探訪女老闆。
現在,夫婦倆會一個月抽空來光顧店鋪一次,他們家中收藏了無數的唱片,店鋪里有售賣的唱片基本上他們都有了。他們探訪富良唱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搜羅新唱片,而是去與女老闆敘敘舊、噓寒問暖。不過他們每次都會買幾張唱片以示支持。
時光荏苒,富良唱片對他倆而言,就像是一名「最熟悉的陌生人」,見證了他們人生的各種變化,從情侶變成夫妻,到如今育有兒女。夫婦倆對富良唱片有著無數美好的回憶,而它也最終將成為他們與許許多多其他光顧過富良的新加坡人的永恆回憶。
對於店鋪的結業,趙先生與太太都深感惋惜,但只能笑笑無奈地說:「以後要買CD,就不能再找安娣了。」
這一次的光顧,或許將成為他們與富良唱片相見的「絕唱」。不過,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卻始終會懷揣於心,長長久久地唱下去。
播放著《富良唱片》的黑膠唱片機,唱針在進行最後的狂歡,為逝去的青春高唱一支閉幕曲。
曲目終,人盡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