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大小到海邊玩樂,小孩在沙灘玩泥沙。(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從明年1月1日起,新加坡在職父親的有薪陪產假可從兩周增至四周。這額外的兩周陪產假將由政府承擔,但暫時不強制,目前僱主可自行決定是否批准。
育有四歲和兩歲孩子的紅螞蟻,不打算再生雖然不會用到陪產假,但聽到上述消息仍是非常開心的,因為新加坡又向「父母該共同承擔育兒責任」邁進一步,男性為家庭請假正常化也指日可待。
但大家對這個好消息既期待又擔心:
有準爸爸擔心延長陪產假會影響工作評估;
有人也說就算男性請了陪產假,也未必會陪太太和孩子,擔心他們用在個人消遣上;
也許因為這樣,挺多在職爸爸不敢拿陪產假,或不敢拿完所有的陪產假。
據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去年5月在一場對話會上提到的數據,本地整體的陪產假使用率只有50%,即使較親家庭的公共部門的陪產假使用率也只是高達70%。
陪產假有益於父親本人

(ISTOCKPHOTO)
男性也會患上「產後抑鬱症」,因為面對父親的新角色,男性所承擔的責任不會比女性小。而如果產婦患有抑鬱症的情況下,丈夫患上抑鬱症的幾率就更高(每兩名便有一人)。
當男性升格為人父時,在太太懷孕期間可能經歷夫婦關係的變化,也可能會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責任與壓力越來越大。
其他壓力源包括孩子出世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睡眠不足,照顧孩子的責任與家務事增加、撫養孩子的成本增加、及要應對妻子的負面情緒等。
《海峽時報》記者Jeremy Au Yong昨天就陪產假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看法。
他寫道,當年孩子預產期碰上農曆新年,月嫂供不應求收費加倍,小兩口決定不聘請月嫂。
他更天真地認為毫無經驗的他可以充當「月嫂」,於是他請了兩周有薪陪產假以及兩周年假,計劃由他和正在恢復元氣的妻子輪流照顧孩子,家務由女傭包辦,月子餐則由岳母負責。
兩人也認真閱讀育兒書,儘可能做好迎接孩子到來的一切準備。
他說,那一個月夫妻倆幾乎沒睡過覺,也沒出過家門,更忘記了如何與非嬰兒的人類打交道。
「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深夜,我站在兒子的暗黑的房間裡,儘量不與他有眼神接觸(育兒書上說不能有眼神接觸),抱著在嚎啕大哭的兒子不停地喃喃自語:『寶貝,怎麼啦?怎麼啦?』」
每一對父母在照顧新生兒時都經歷過無數個像上述的無助之夜。
他形容,毫不誇張那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個月,當陪產假結束後回到工作崗位,他從未如此開心。
他坦言說,如果夫妻倆生第二胎,他仍然會休陪產假,但他會增加人手,儘可能多地尋求更多外援幫助,不會像照顧第一個孩子那樣積極地參與,並請大家不要批判他。
他說,對於父母來說,最初的幾周絕對是地獄。每個人都在盡力。有時候,盡你最大的努力也包括花點時間去放鬆自我。
父親們休陪產假時不應該有太多休閒活動?
然而,還是有相當多的網民,認為父親在休陪產假時不應該有太多休閒活動。
他們認為,如果讓老闆或者同事(特別是那些因為你請假而需接過你手上的工作量的)看到你有過多休閒和社交活動,可能很難接受,也會對你有不好的印象。

如果我們能理解產婦而可以利用產假去進行休閒活動,來釋放負能量,為何父親不能呢?
另外,延長陪產假有助於提高這些父親的育兒能力,讓他們成為更快樂、更能幹的家庭成員。
非營利組織「好爸爸中心」總裁陳轟就說,生育對男性和女性都是一種成人儀式。
「父親從孩子出生一開始就參與養育的過程,會更快地適應父親的角色。」
陪產假有利於妻子的身心健康

(ISTOCKPHOTO)
天生樂觀開心的紅螞蟻,沒想過自己產後也會情緒失控。
我生第一胎時,有女傭也有媽媽幫忙,頭一個月真的挺輕鬆,唯一的「任務」是喂奶。
然而當下的我,身體面臨著巨大的變化,經歷著剛分娩傷口的疼痛,沒有了產前的個人生活,面對著日復一日的「奶牛」生活,每三小時就要漲奶、擠奶、喂奶,日夜不間斷休息不夠,竟然絕望到覺得前途茫茫。一到晚上,就會忍不住狂流眼淚問先生:「我日後的生活永遠都是這樣嗎?」
後來才發現,自己這些胡思亂想和心理素質強不強不完全有關係,而是分娩後荷爾蒙產生變化所導致的。
慶幸當時先生拿了多過兩周的陪產假,才讓我與產後抑鬱症擦身而過。
產後第二個月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就落在我和女傭的身上。
我主要負責值「晚班」,每兩三個小時起來喂奶、換屎尿片,哄睡,如果碰上孩子生病連睡覺的機會都沒。
我記得晚上累得不行,很想讓先生起床分擔,但考慮到他隔天還要上班,只能「體貼」地讓他在一旁呼呼大睡,安慰著自己我還在放產假,隔天不用「上班」。
相信很多媽媽腦海都閃過這個念頭:放產假比上班還累,如果可以選擇,寧願讓丈夫放產假照顧孩子,自己去上班。
而孩子因為24小時和我黏在一起,自然而然與我比較親,只要我抱、喂奶和哄睡。為了讓孩子少鬧一些,一家子都有好覺睡,我只好承擔著這個「職責」,直到放完產假上班後仍繼續著。
如果父親的產假比較長,有更多時間和新生兒建立感情,相信這個喂奶哄睡的任務他們也可以勝任並幫忙分擔。新手媽媽也是因為有了這個產假,才會磨練出這樣的新技能。
媽媽的產假不只是用來照顧新生兒,和孩子建立感情,也是用來療傷和恢復體力,尤其是有產後併發症的媽媽。
此外,也是讓產婦做運動恢復身材,找回自信的一段時間。而且24小時對著可愛卻又像小魔頭的孩子,媽媽也需要有個人的休閒時間,出外和朋友見面,才能適當的減壓,帶著愉快的心情照顧孩子。 而這時,陪產假的父親就能「頂替」妻子,留守在家照顧孩子。
難以想像,沒有女傭、沒有家人可以幫忙分擔的媽媽,要如何獨自承受這些壓力。 別以為只有新手媽媽會有產後抑鬱症。紅螞蟻生第二胎時,也自以為經驗豐富,信心十足這次不會再有情緒問題。
然而,第二胎面臨的則是沒有時間陪老大的「毫無意義媽媽負罪感」,然後老大變得與你沒那麼親的「失落感」,我就因為荷爾蒙的作慫失控了好幾次。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父親休陪產假,能使家庭內部衝突更少,母親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更低,及婚姻滿意度更高。
陪產假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聯合早報)
新加坡國立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父親在孩子出生時休陪產假,孩子出現多動症或反社會行為等問題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陪產假只有一兩周,若要求父親對初生兒和家裡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實在是強人所難。
父親的陪產假越長,有助於在職父親更好地參與兒女的成長過程,帶初生兒去做身體檢查和打疫苗。
如果家中還有其他孩子,他們在面臨新成員的加入也會有不少壓力,需要特別留意。
紅螞蟻生第二胎的時候,兒子才2歲半,小小年紀的他從獨享父母的全部時間,一夜之間減半,醋意大增,不時哭鬧引起我們的注意。
所幸丈夫拿了兩周陪產假,也碰上疫情可以居家辦公,才讓他有更多時間關注兒子的情緒變化,也讓我可以分身和兒子獨處。
孩子出生的頭一個月,大家都在適應變化。父親能在場陪伴妻兒,見證重要時刻,幫助伴侶減輕育兒重任,讓她能在辛苦懷胎九個月後休息。
這些時間和親情,是金錢無法替代的。一間公司沒有你還能運行,但家庭不能少了你。
